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执行遇到很大的阻力,这是政府长期信息不透明下的惯性所致,也是因为对信息公开存有心结。从规范层面讲,这些阻力不是来自于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不理解,而在于对信息不公开范围的错误解读,甚至是恶意解读。科学准确地界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限制,包括界定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工作秘密、内部资料等概念,是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首要之举。  相似文献   

2.
渝府发[2011]3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  相似文献   

3.
上海将立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规定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信息;信息统计结果有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不得隐瞒。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是"捂盖子",还是及时回应公众知情诉求力推信息公开,这不仅事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更透射出公共治理的思维理念。公共信息不透明,信息被垄断后很容易造成信息扭曲,不仅增加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更容易  相似文献   

4.
微观点     
《人民公安》2012,(7):43-43
越捂越被动@财经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还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现在问题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越弄越被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观的转型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探究这些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爆发过程时发现,公民参与堵塞是其中一个重要根源。但是社会对公民参与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存在争议,从中也折射出传统和现代两种社会稳定观的差异。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实现和谐秩序——现代社会稳定观的核心——的必要手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转变政府决策观念和培育公民社会等四个方面是扩大和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简敏  袁强 《重庆行政》2011,(6):52-54
信息公开、透明是民主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生产、分配风险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公共安全信息公开在公共安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我国公共安全信息公开步履蹒跚,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信息公开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09,(3):4-4
据法制网石家庄2月19日电,当天,《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始施行。按照该试行办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不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和期限公开政府信息的;违反保密审查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程序而公开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不及时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的;  相似文献   

8.
重大事件的传播效果——从信息角度再思SARS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3年4月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有关非典问题的北京地区舆情调查研究”。选择这样一个观察传播效果的视角 ,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 ,对于许多重大事件 ,特别是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在相关信息的传播方面 ,政府部门普遍采取一种不向社会公开 ,或者是等突发事件得到控制之后再公开的信息处理方式 ,而本应担负着社会信息监测职责的新闻媒体 ,受制于管理部门的约束 ,也没有自主发布此类信息的权力。这种信息处理方式有其优越之处 ,可以避免干扰 ,使相关部门得以集中精力处理事件 ;同时也可避免信息公开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政报》2014,(23):11-13
为了规范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权威、公正的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  相似文献   

10.
视点扫描     
中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公开各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深化政务公开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南京: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  相似文献   

11.
视点扫描     
《新疆人大》2011,(9):2-3
中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公开各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深化政务公开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南京: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  相似文献   

12.
陈芝 《人民论坛》2012,(36):54-55
当前,高校面临着社会转型、社会思潮多元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各类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应遵循预防为主、信息公开、有效沟通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其构建应包括监控、汇集、分析、警报四大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规范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权威、公正的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  相似文献   

14.
<正>津政办发[2014]10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天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2014年12月26日天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的发布,向社会提供及时、客观、权威的预警信息,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相似文献   

15.
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是自然界和社会上突然暴发和产生的,难以预防,涉及面广,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的事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降低和减少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了解和掌握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处理和解决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杨琳 《辽宁人大》2009,(5):36-37
去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已成潮流,但同时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在经济国难和危机下,强化透明政府建设,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心稳定,助力经济回暖。  相似文献   

17.
秦岭 《传承》2010,(33):118-119
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政府突发事件管理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行政信息收集、沟通与公开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完善机制、建立系统、加强沟通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步广 《人民论坛》2020,(6):122-123
近年来,随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增多,对干部进行问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进一步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优化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社会协同的问责主体结构,从而重构政府问责路径,增强我国绿色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陆炳华 《当代广西》2005,(11):19-19
新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全局,非对抗性问题就有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鉴于此,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中央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体要求,把遏制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20.
观点     
公开是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良方。 ——傅达林在《京华时报》刊文说,上海立法的可贵之处,恰在于针对所谓“负面信息”设定了统一、准确、及时公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