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是一个群体价值观的侧面,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青年婚恋观是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更是青年自身根据个人背景和自我评价与认同,进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性别和阶层认同对青年婚恋观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青年群体也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2.
单身人群的日益壮大促使了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一方面,单身亚文化促进了个体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个体心理缺失与社会焦虑的泛化。要合理引导单身亚文化这一崭新的青年文化景观,需要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全员参与,规范青年婚恋交友的全方位服务,促进青年婚恋权益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17~34岁在校大学生和职业青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大多数青年追求稳定健康的恋爱关系,他们的恋爱观较积极向上,两性观念比较开放,对婚姻的质量要求较高,但单身的青年比例高,青年中对婚恋依旧存在不少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认识.其中,年龄和性别与婚恋观的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对婚恋观的影响程度较大,城乡地域对婚恋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县域体制内的大龄女青年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类型的单身群体,其“被动单身”的婚恋困境是现代化进程与多元文化观念碰撞后产生的社会事实。基于此,通过对中部Y县的实地调研,借助社会行动理论的微观视角,建构县域体制内大龄女青年被动单身的四种理想类型,从对外与对内两个分析维度来阐释大龄女青年在被动单身后所采取的行动策略。研究发现,两种行动策略的叠加形成一种异变婚恋观,这种内隐性的婚恋观反过来会降低其婚恋行为的积极性,固化她们的被动单身身份,进而加剧解决婚恋问题的现实难度,而这个过程亦是县域体制内大龄女青年被动单身身份再生产的文化机制。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社会与家庭应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推动大龄女青年自主性作用的发挥,共同致力于该现实问题的有效纾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流动的加速推动了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深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熏陶的农村青年群体在面对随礼现象时,呈现出既被动又激进的矛盾心理,高数额、高集中的特性以及双重社交圈的经济压力.研究发现,农村青年群体随礼行为体现了该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遵循,另一方面,人情交往中的平衡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是促使该群体承受巨大人情压力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有文献及对"80后"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描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变迁特点。当代"80后"青年在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上展现出自主性、现实性、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婚恋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应加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既有同于一般青年的特点,又有异于一般青年的地方。处于象牙塔之顶,他们的婚恋观也有自身独特之处。 一、“舍不得你的人是我” 作为思想较成熟,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熏陶的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其思想都是比较传统,比较“中国化”的,反映在婚恋观上,就是  相似文献   

8.
主要通过对王村青年择偶观、择偶标准、对离婚的态度、处理感情危机的方式等问题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婚恋观与人口外出流动具有强相关,婚恋观的群体差异与青年的外出流动时间呈正向显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思潮视阈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的加强,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也日益加深,青年思想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够;强调自我,理想趋于务实;价值观的理性化;传统婚恋观的淡化。当前,我们对青年应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不断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年文化和青年运动已经不再是发生于一国或某一区域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管这股潮流在每一个国家是起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青年文化与青年运动都是现代青年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们区别现代青年群体和传统社会青年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是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而逐步成长的。近年来,社会学视角的青年研究迅速发展,在青年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性位置,社会学取向的青年研究往往引领着青年研究的主流走向。社会学对青年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同时也反映在研究主题上。"80后""90后"群体研究、青年群体的社会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与社会融合、互联网与青年文化和社会参与、社会变迁冲击下的新婚恋观和行为等是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青年单身”现象开始浮现,进入新世纪,又一波单身潮已经形成。本文从现代化和市场转型的视角对青年单身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笔者认为现代化为青年在婚恋方式选择上的宽容提供了可能,而中国特色的市场转型则使单身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中做了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婚姻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持家庭幸福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军人对婚姻质量的关注、婚姻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近期,笔者通过对部队580名24—30岁的适龄官兵开展的“关于部队青年官兵婚恋观问题”的问卷调查表明,青年官兵的婚恋观正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他们在对待婚恋的问题上,日益凸显出成熟、理性和客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介作为人类思想与价值的物化载体,对当代青年的社交婚恋的变迁起着巨大的变革作用.本文从后现代视域出发,考察当下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及其后现代特质,并从青年生态个体、新媒介生态圈、社会价值伦理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对冲机制等维度,阐述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构建与改观.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7,(22)
<正>单身人士真的能够像产品一样通过估值的高低去相亲角或婚恋市场匹配相对应估值的另一半吗?通过前期筛选就真的能规避掉未来婚姻中潜在的隐患吗?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着人们的El常生活,研究生作为都市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在婚恋观方面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性别意识交融的状态。通过对几位研究生婚恋观的深入访谈,发现面对恋爱关系的研究生在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下做出恋爱抉择,但是影响其恋爱关系的社会性别观念有不同于传统观念之处,并由此探讨他们社会性别观念的新变化对两性关系的进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期待婚恋程度以及择偶状态的不同,本文将都市单身青年的婚恋态度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北京市单身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单身青年持有负面婚恋态度,或焦虑,或佛系,或恐惧,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婚恋迷茫中。本文从整合取向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人在情境中”为分析框架,从个体、社会环境、个体与环境互动三个层面系统性探究了单身都市青年负面婚恋态度的生成规律和机制。为此本文建议采取系统性、整合性的干预之道,从实现青年个体增能、促进青年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营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解决青年的婚恋问题,促进单身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婚恋态度。  相似文献   

19.
闽台青年人生价值观,由于不同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在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择业标准、消费观、独立观、婚恋观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闽台青年价值取向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为务实主义,一元化价值观向多元化价值观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今台湾省的青年是一个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既保留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又不乏现代社会的文化气息。对于这一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他们有着潜在的影响,使他们对世代沿袭的伦理道德有着极深的认同感。然而,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