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2007年底,国家批准建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改革试验中认识到,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为突破口。绿色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形态.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生态化、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讨论城市的风险问题与社会政策发展的问题,对探索“十二五”和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世界日益了解中国,而中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具有固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资本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华 《思想战线》2004,30(4):5-10
社会资本是联结经济与社会的中介物。在微观上 ,它是个体间传递信息 ,建立信任 ,交易合作的一种非正式制度 ;在宏观上 ,它是信用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资本的重构在本质上是社会信用的重构。重构中国的社会资本 ,并由此推动信用社会的建立 ,实现“强社会”与“强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是当前中国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社会结构和谐的基础之上,而社会结构的和谐则意味着庞大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中国经济的腾飞,正在使中产阶层不断地壮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但中国的中产阶层距离一个稳定、和谐的“中产社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仍然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为中产阶层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中产阶层的积极性,调动这一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日知 《中国民政》2009,(10):51-52
近几年,广东省梅州市各级党政致力民生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步伐,凝聚了民心和民力,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社会治安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民生建设多方面领先全省,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张健 《长白学刊》2009,(6):26-31
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是一种“需求一供给”矛盾。当前,社会需求已经完成了从温饱向小康层次的转换,决定了社会供给的模式、层次及其性质也将逐渐实现转换。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上,即出现了由“生产性不足”向“分配性急需”、由“基础性薄弱”向“发展性紧张”、由“经济增长历时性落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共时性挤压”转换之趋向,这构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其中,“分配性急需”对中国社会争谐提出新的要求,实现公平正义就是合理提高分配率、不断促进消费率、积极改善薪酬制度,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福利的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三年前,在中国曾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绿色"革命",胡锦涛主席首次公开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国正逐步创造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奇迹。而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默默地建言献策。他就是研究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绘制了宏伟蓝图。绿色崛起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保持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不被发展所影响,也不仅仅是保持环境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一流水平,更不仅仅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概念,而是在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民生为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锻造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0.
张治忠 《求索》2014,(12):77-80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蕴含了三个方面的价值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人与自然和解的视角出发,以“类存在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观的角度辨正了“内在价值”的合理界定;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的演进过程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核心的“同一式’’发展的逻辑进程;从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的哲理辨析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价值实现途径必须是基于全社会对节约观达成一致共识,形成一种节约型的、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才能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发展目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观点     
《群众》2017,(16):6-6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在全球化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西方出现了混乱停滞,而中国实现了稳定发展?诸多原因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政治制度上,中国有一个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社会整合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最强的政党。经济制度上,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西方国家陷入危机,而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社会治理模式方面,中国建立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在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彻底消失、商品经济社会尚未最终建立的二元结构并存过程中,传统的熟人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育和成长。近几年来中国兴起的高价MBA、EMBA热,各种“高规格”的培训热,除了人们充实人生、追求知识的愿望外,一个重要的“热点”就在于“结交朋友”,建立人脉,营造“熟人”网络,从而达到扩展商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四中全会决议确定了在中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同时又要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近读邹万银著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说》一书,感触颇深,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4.
李晓培 《前沿》2013,(15):54-58
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的高校社会服务积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成果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批判“经济理性”,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理性”诉求;终结传统科技观,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科技伦理关怀;解构单向度的社会,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关照;消解传统实践方式,展示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情怀.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可能性路径,以生态理念引导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绿色转化;以“双向度”视角审视科技,注重“绿色人才”培养;以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引领现代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社区学院;以现代“绿色消费观”消解传统“消费观”,构建绿色消费文化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15.
一诺 《今日海南》2010,(1):48-48
本年度“社会蓝皮书”围绕金融危机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成长阶段的态势。认为未来一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减少社会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上海支部生活》2008,(1):34-34
事件:新华社报道,卫生部长陈竺在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更加“关注健康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健康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投资,致力于建立一个能使人人享有的、体现社会公平的、政府和个人能够负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对武汉而言,倡导低碳经济、推行绿色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武汉市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云 《群众》2007,(11):36-37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另一方面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因此,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但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却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其实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是有双腿的,所以他会走动,而人才也会随之流动。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人才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同时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人才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各地的经济,也带动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