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把经济建设放在了中心位置;然而在今天的实践中,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或者进一步说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意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六个必须”原则之一,正式出现在党的纲要性文件中,体现了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苏晓云 《政策》2007,(6):4-8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  相似文献   

3.
余学新 《理论月刊》2007,(12):121-1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因此,"和谐社会"思想,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发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言,这标志着"和谐"成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分类的标准载入史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检验其执政能力的一个尺度,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为我们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民主党派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在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团结和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工农联盟问题的实践中认识到: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力量;工农联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农民问题是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党的一个重要方针和一大政治优势.科学提升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自觉作出的必然选择;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统一战线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加强统一战线理论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日臻完善的法制社会中.应积极倡导广大群众,首先是要求领导干部和党员率先做到他人优位、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是,在政府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应自觉地以人民公仆的角色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个人优位,体现私人生活优于公共生活.自治与白律优于他治与他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亲民政策和重大决策,都是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践行。  相似文献   

9.
程广安 《协商论坛》2006,(11):19-20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充分认识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工作责任感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本身就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政治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站在新时代、新理论、新思维的高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阔视野下,深化统一战线认识,丰富统一战线理论。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上,将弘扬和合文化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紧密联系,使之成为统一战线理论的组成部分,使统一战线理论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