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战后日本青年文化变迁轨迹的梳理,发现日本青年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从依附于主流社会的文化转变成拥有自主性的文化。在日本青年文化的主体性觉醒之后,伴随社会发展,其从每个阶层青年分别共享的文化转换为同一世代共享的文化,并最终演变为多种亚文化集团构成的碎片式文化。从性质上看,日本青年文化从由精英青年为主的反抗性文化和大众青年为主的享乐性文化所组成的二元文化逐渐转换为以享乐性和消费性作为表征的多元文化,并影响了日本青年的交流模式。如今的日本青年文化已很难再用本质主义视点去解读,研究者结合具体论题,多角度地围绕青年文化实践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多元青年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学术卡片     
80年代欧洲青年研究的三大流派陈文兴撰文认为,80年代上叶欧洲社会学界青年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功能主义观点.欧洲的一些社会学者提出,青年的状况可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状况.青年一代既有可塑性又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和抗争性.所以,社会应注重青年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社会规定性,减少和避免反社会的危害行为发生,促使青年一代创造新的价值和行为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运用功能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青年现象的理论有:1.青年社会化理论.研究青年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互动中如何去适应和创造进步的文化和价值.2.青年生活圈理论.从青  相似文献   

3.
加强青年社会思潮引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思想理论的胚芽、社会意识形态的先声和青年运动的先导,历来为一切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因此,从政治的高度认识青年社会思潮的重大影响,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当前我国青年社会思潮的基本态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当前我国青年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对于努力  相似文献   

4.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年社会学将由过去简单的两维关系,形成"社会——青年社会——青年"的三重关系青年社会学将不仅是关于青年的社会学理论,同时也是关于青年社会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网络日益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新路径和新载体的情况下,开展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传播及其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理论的梳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关系的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战略策略构建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青年探索》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行的青年类学术期刊。创刊至今,一直坚持从严谨而学术的角度研究青年,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青年的历史变化,采用不同学科和方法作出相应的分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也为我国青年工作的现实实践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贡献,受到国内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刊坚持以研究青年问题、构建青年工作的理论为目的,致力于加强青年研究理  相似文献   

8.
<正>《青年探索》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行的青年类学术期刊。创刊至今,一直坚持从严谨而学术的角度研究青年,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青年的历史变化,采用不同学科和方法作出相应的分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也为我国青年工作的现实实践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贡献,受到国内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刊坚持以研究青年问题、构建青年工作的理论为目的,致力于加强青年研究理  相似文献   

9.
<正>《青年探索》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行的青年类学术期刊。创刊至今,一直坚持从严谨而学术的角度研究青年,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青年的历史变化,采用不同学科和方法作出相应的分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也为我国青年工作的现实实践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贡献,受到国内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刊坚持以研究青年问题、构建青年工作的理论为目的,致力于加强青年研究理论的建构,探讨内地及台港澳地区青年的现象及问题,反映外国青年研究及相关领域青年比较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10.
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是指有职业经历的青年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往时形成的线上社会网络,本文探讨这种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过程。其中,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是指上网者结识到更多的线上好友,虚拟社会网络的转换是指这些线上好友发展到线下,变成实体空间中的朋友。本文结合数字不平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从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来讨论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利用JSNET2014数据研究后发现,数字不平等带来了上网者不同的网络使用类型,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其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转换也存在差异,这是影响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形成和转换的线上因素。实体空间中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越高,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形成数量和转换率也越高;教育程度所代表的文化资本积累越多,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的转换率越低,这是影响职场青年虚拟社会网络形成和转换的线下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年从来是一个与民主议题紧密联系的群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民主,另一个是青年成长发展。从政治民主和网络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青年,对社会政治民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给社会民主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的隐秘性赋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推动着"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建设;网络参与的快捷化使青年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是对党中央"解放社会活力"倡导的具体落实;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参与动因的复杂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与青年共赢的积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市青年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下,对人生丧失热情,逃避做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在工作、婚恋、学习中自我放弃,最终导致从社会中间层向下滑落.目前这种"下流社会"化新态势正在成为中国都市青年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科学破解这一难题,引导都市青年健康成长,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何以可能?这是齐美尔所提出的社会学元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既是社会的发生学问题,也是社会的运行机制问题,因此,成为社会学元理论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于这一问题,一些社会学家曾试图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提出过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一些社会学分支学科也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提出过答案。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青年社会学主要从社会传承机制与社会更新机制这一独特角度,对"社会何以可能"这一社会学元理论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破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体经由两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方面来达成:一是青年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传承机制;二是社会的青年化,体现了社会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中国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有必要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社会化、角色互动、社会转型、社会整合等角度分析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33万字封面题记表明了本书定名的重要缘由:"当今青年世界纷呈多彩又日新月异,社会学乃至任何学科的一切探察与解读,只是且仅能提供一种洞见而已……"。本书从社会学理论视野探讨了何为青年以及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机制;用青年社会学学科内容回答了社会学的元理论问题:社会何以可能?写作路线深植于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现代性的发生导致了青年的出现;处于后现代语境时又遭遇了青年概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青年研究带有比较明显的实用取向。对建立青年学十分积极活跃的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F·马赫列尔表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理论的需要和思辩的兴趣,而是要达到最大的社会效果和实际教育效果。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更明确要求:我们的青年研究工作从一起步就要注意它的实际应用,使之在实践中汲取养料,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在实践中臻于完善。青年研究的实用取向就是参与社会实践,指导青年工作实践,解决青年社会问题。研究青年,就不能不研究青年组织,研究青年组织就必须要研究共青团。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研究是青年学者的时代责任,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辑部于2016年5月31日在北京举办"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研究暨青年学者论坛"。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存量改革与社会合作、互联网时代的信  相似文献   

18.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的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不利于青年群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机制、群体心理、社会动机等理论内容分析和研究了微媒体环境下青年参与网络暴力的原因,并从青年自身,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促进青年群体通过文明用网实现自身发展,有效维护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青年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意义刘致学胡宝新青年是人生从少年走向成年的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青年理论是关于青年的认识概括和总结。邓小平青年思想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青年的本质特征、社会地位和作用、青年教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