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声》2016,(3)
正从新竹县新埔西行至竹北市后,几经田园小径弯转,最后到了麻竹园田中央,会发现一个个性及艺术兼具的建筑,这里是艺术家曾国辉追梦和聆赏黑胶唱片,以及实现艺术创作梦想之家的空间──"绿洋台"。曾国辉是立体造形艺术家及生活家,他除了立体艺术创作外,更营造了一处温暖的艺术之家。他将此空间摆满了立体捏塑和纸雕作品,是希望将这些作品陈列展示分享给来访的客人。但如何让客人来欣赏他的作品呢?于是,他从2006年开始,动起轻食与  相似文献   

2.
《霸王别姬》和《萨拉辛》是两篇极具相似点的作品,但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同志小说。相同的单亲家庭造就了两位不同的艺术家+相似的同性之爱造成了共同的命运悲剧。他们承受着命运的“阉割”,在传统引导的社会中却从未泯灭独立人格的渴望与艺术生命的坚执追求。  相似文献   

3.
欣赏刘景瑞先生的书画作品,仿佛置身于一处墨香飘溢、阳刚大气、别开生面的书斋画廊。从那一幅幅风格不同的作品中,我们体味到,他完全沉浸在自己高远的精神世界里,追求着那忘言、忘象、忘形、忘我的艺术境界。文如其人,很多同行论他的作品是“严谨而纵横恣意,毫飞墨喷而不矫揉造作”,人与字画都透着忠直坦诚,也透着豁达仁厚。刘景瑞从小就喜欢画画,李慕白、华三川等的许多作品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想当画家的梦想,牵绕了他的大半生。然而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却只能上包头煤校,专业是矿山机电。多年…  相似文献   

4.
按沈从文的思维逻辑理解沈从文,重要的在于理解沈从文通过艺术探索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上世纪20、30年代无人理解沈从文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真实性,40年代人们指责他创作追求虚幻无聊的形式主义。实质上沈从文的创作过程就是其精神追求的过程。其创作生涯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神探索的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上的新突破,由此留下了他各个不同时期精神转变过程中艺术探索的精彩之作。  相似文献   

5.
与仲老结缘不到两年,但他巍巍的长者风范、拳拳的爱国丹心、挚挚的艺术追求,常常激励着我。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会因突发脑溢血而猝然离开我们,在所有尊敬他、敬爱他的人们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追思。  相似文献   

6.
读书     
《杜尚访谈录》他为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画上胡子,把小便池送到展览会当作品展出。他就是杜尚。一个蔑视艺术,把生活视为惟一艺术品的人。在本访谈录中,杜尚展现了他自己的一生,这一生是由热衷绘画,学习先进流派,后来却又放弃绘画,甚至放弃艺术构成的。当杜尚否定艺术,放弃艺术时,他却因此成为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杨云飞 《前沿》2014,(9):232-233
安塞姆·基弗是当代德国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基弗的表现主义画作具有浓郁的个性化特征。它们充满了艺术冲击力,带给观者以震撼心灵的审美体验。他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其画作的形式语言,即视觉风格上,也集中地展现在其作品所表现和诠释的精神内涵上。基弗善于通过其艺术语言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念与立场,表达其作为一名画家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追求。本文从绘画风格与艺术观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基弗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一个叫金华村的偏远山村,有一位27岁的重残青年,体重还不到30斤,人们叫他“纸片人”。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追求着常人看来难以实现的梦想!他用唯一能动的右手食指移动电脑鼠标,竟然敲出了数千字的文字,他的作品被几十家媒体发表和转载,网友好评如潮。他叫周波,一个全身瘫痪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 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从中国出发,袁运生画展》。上下三层展室,布满了46件色彩强烈、力感奔放的油画作品,它们有的好像是从马蒂斯野兽派那里吸收了狂野的线条,有的好像是从毕加索变形艺术中获得了灵感,有的又好像是受到塞尚印象派绚丽色彩的感召,但作品却都毫无例外地贯穿着一个主题──从中国出发。 “从中国出发”,当观赏者一次次从作品前走过,细细品味出在喧哗的作品里隐藏着中国民间剪纸的洗练、汉画像石的神韵,以及青铜雕塑的古朴的造型艺术。袁运生的理念,对今日中国的艺术家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0.
身材结实,短头发一丝不苟,浑身透着一股干练和拼劲,既带有商人的精明,又不失农民的朴实。吴恩福的形象普通但很鲜明,正如他实在却又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年54岁的吴恩福,是土生土长的九星人,在这块地地上,他种过地,办过厂,经过商,凭着农民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精神,执着地追求强村富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教授——区长——主委,张恩迪十多年来尽管经历过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心无旁骛地执著追求振兴中华的梦想,始终是他身上闪动着的一大亮色。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2)
正他,没有很高学历,但其生命从不缺第一,也不乏大惊奇。他有一本自传,名曰《阿奇》,因其自诩是"台湾阿奇",其中隐约含着几分艺术家的狂放不羁,与自我感觉的良好,但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天分及成就与荣耀。他,就是被台湾艺术界公认为"宝石陶顶级画家"的刘铭侮。刘铭侮是清代黑旗军名将刘永福的后代。1982年,他的作品在台湾基隆海关被扣,他本人也遭到"盗运宝物"  相似文献   

13.
审丑的美感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是为了内心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着艺术上的美感,使丑得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丑,凭借着自身千面多变的特性,摆脱了陪衬的身份,以生动强烈的痛苦刺激着人类的情感,对美紧追不舍气势汹汹,从而以审丑的痛快超越了审美的愉快。艺术家通过审丑激发美感,使审美退变为感性学的注脚,使审丑成为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14.
王涛 《中国保安》2013,(17):18-23
“中国梦”让13亿人振奋,也让国人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教师、医生、军人……这每一个梦想都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而在“中国梦”的征程里。保安班队长的梦想只是其中那小小的一簇,但作为保安队伍中的“兵头将尾”,他们的梦想在保安行业中却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广大保安员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韦东路 《当代广西》2010,(24):41-41
他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却用青春点燃山区孩子的梦想,把关爱、奉献、追求全部献给了学生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杨卓  李林 《求索》2012,(8):66-68
"逸"作为美学概念最早萌芽自先秦老庄哲学,于魏晋时期蓬勃发展,后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和品评标准。其本质为个体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和超越,具体表现为超越一切情感束缚和艺术对象的细节的"放逸";和妥善安排心灵使之充盈平和的"清逸"。在艺术呈现上,由于受老庄"虚静"的精神影响,作品多空灵含蓄,先秦哲学中有无思辨的影响,则使得"逸品"崇尚简约素朴。艺术家在追求"逸"境的同时,还应当保有一定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方寸之间,卷起滔天巨浪;心潮澎湃,顿生万丈豪情。周智慧的大海作品,水墨酣畅淋漓,气贯长虹。海的壮丽、海的魂魄、海的情怀、海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溶入丹青水墨倾泻而出。难以驾驭的大海,到周智慧笔下却悠然如此从容。原来,大海是他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大海寄托了他人生的梦想和追求,他之所以能画出海的壮丽、海的魂魄、海的情怀就不足为奇了。周智慧出生在洞庭湖畔,八百里洞庭美景和  相似文献   

18.
为文先为人,作家艺术家应自觉坚守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追求艺术的高尚纯洁,在作品中体现真情真意,显现人的尊严。我们要以自己独立的创作反映好时代,回报人民大众,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与时代和人民同进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在全国文艺界引起极大反响。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天津老城厢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风筝魏,却很少提及和他十分要好,而且艺术造诣同样十分精湛高超的画家吕景和。1 914、1915年,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画家、书法家陆辛农,在天津广智馆积极组织筹备直隶省出国艺术展。在众多件艺术作品中,其中首推的作品就有魏元泰的风筝和吕景和的通草画,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同  相似文献   

20.
傅继英作品讲究神韵、意境和情趣,她的作品表现出的艺术高远、典雅、能显现出时代风格和独具魅力的书画艺术风格,她的画将女性传统古典美与现实浪漫美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蕴藏着她内心的高品位,追求那种张扬个性、勇于探索,务求出新的艺术精神。她的书法、花鸟更显出文画的洒脱雅致、释放自然的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