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胡延松 《人民论坛》2010,(7):160-161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通过创造扶植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氛围,做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规划,构建外联型信息支持系统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曲红  单汨源 《求索》2007,(9):11-12
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产业的发展与成长,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结合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分析产业集群升级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提出促进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对策,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集群创新行为的行为生态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秋平  刘友金  罗发友 《湖湘论坛》2007,20(2):69-71,79
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从行为生态学理论和经济演化过程的视角,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过程,并建立一个进化博弈模型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行为的进化稳定均衡进行研究,结论显示:创新风险较大时,只有协同竞争性创新行为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胡义东 《群众》2022,(6):43-44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江苏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半导体产业,在70年代进入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先行区和重要产业基地。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窗口期”,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走好集成电路产业强“芯”之路。  相似文献   

5.
黄晓普  郑自立 《求索》2012,(10):51-52
本文在剖析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特色明显、内部协调的生态产业集群,构建层次明显、适用性强的产业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工贸易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工贸易企业集群化增强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社会根植性、技术获得性和减少市场风险,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既有加工贸易的基础上,珠三角加工贸易升级的产业集群战略,应着眼于加工贸易产业园区的建设、创新型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联系、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源的引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岳芳敏 《岭南学刊》2013,(3):93-100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发现,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同时观察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实践,基于产业组织视角,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目标和方向是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分三个阶段完成,首先是建设与完善集群创新网络,通过嵌入技术服务组织,加强集群网络各节点的互动合作创新,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升级为创新型集群;再在引入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使创新型集群具备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同时,还要加强产城互动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分工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郭印 《求索》2010,(12):45-46
20世纪以来产业集群始终是推动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许多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其中美国"双岸"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尤为突出而鲜明。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蓬勃兴起,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促进沿海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力量。学习和借鉴美国"双岸"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对推动我国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兰 《求索》2012,(9):229-2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及学术界的共识,研究如何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提高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各省都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许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本文首先通过要素集聚速度指标从总体上分析生产要素是否形成了向高新区集中的趋势,然后多次运用区位熵系数计算了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从而分析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以期为我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姚芳 《理论月刊》2006,(10):156-158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多数采取的是低成本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这种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低端产业集群面临着衰退的困境。本文以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例,剖析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并探讨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正>鲁政办发[2015]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科技厅《关于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月2 3日关于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省科技厅为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现就加快推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背景和促成因素。文章在分析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外资促进型形成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产业集群己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在本区域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集群机理的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肇华 《理论月刊》2006,(7):171-173
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和效应发挥的机理出发,从产业链特征、自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以及集群网络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对策提供了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后,随着产业竞争发展,便很快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看,产业集群能够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地聚集各种生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入新十字路口,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国际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点。本文以杭州滨江高新区为例,本文对滨江高新区产业国际化发展概况和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重点聚焦产业国际化发展短板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明滨江高新区在产业和创新领域"融入发展、跨越发展、升级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国际化路径,提出国际创新型产业集群、"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国际创新网络节点、世界一流宜居宜业环境等国际化发展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产业培引是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关键支撑。滇中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推动全省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三年来,新区坚定不移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路子,始终围绕"533"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汽车及高端装备、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大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商贸及现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务3大现代服务业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区、杨  相似文献   

18.
舒清泰  易桂英 《求索》2005,(5):34-35
本文论述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经两个阶段,即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两次比较明显的跃升过程。进而,论列了我国产业集群的三大趋势和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战略的六项向度。  相似文献   

19.
以产业集群促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等等。因此,产业集群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0.
徐达 《求索》2012,(5):39-40,43
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及学术界的共识,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产业集群对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汽车产业围绕大型主机厂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集群大致分布在东北、京津、中部(湖北、安徽)、西南(重庆)、珠三角、长三角六个地区。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的汽车产业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分为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并排序,以期为评价我国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以及如何发展区域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