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兵团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是兵团的一项长期任务。 对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的七个认识 一是搞好两个结合,即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结合,保障生活与促进生产结合。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2,(21):24-26
近年来,安徽省始终将减灾救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严格标准,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减灾救灾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自然灾害损失,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协调充分发挥减灾救灾委职能作用2010年3月,安徽省在原生产救灾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减灾救灾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将成员单位由原来的36个增加到40个,更加注重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和救灾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2013年年底以来甘肃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减灾委专家和主要涉灾部门历时4个月,深入7个市、35个县(部门),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研。调研组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要求,在综合分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9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多灾地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民政局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着力从健全救灾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开展减灾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救灾减灾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安丘民政救灾工作新局面。加强减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安丘市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完善《安丘市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精心编制市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县级,抽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对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复杂性、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灾害社会学的视角,在全面调查近年来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言网语     
《中国减灾》2014,(7):64-64
随着自然灾害的多发频发,民众对自然灾害事件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越来越关注,在网络上对相关事件、工作进行评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以下是本刊挑选出的部分网友评论:  相似文献   

7.
言网语     
《中国减灾》2014,(5):63-63
随着自然灾害的多发频发,民众对自然灾害事件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越来越关注,在网络上对相关事件、工作进行评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以下是本刊挑选出的部分网友评论:  相似文献   

8.
湖南防灾减灾的“十二五”开局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 《中国减灾》2012,(1):22-23
湖南省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严峻。近日,本刊记者就2011年湖南省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和新一年工作规划等问题采访了湖南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陈自力。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湖南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陈自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湖南省在"十二五"时期的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大理市多措并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具体内容:一是及时调整充实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队,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应急演练。二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形成以滇西救灾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以民政局救灾仓库为重要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三是指导全市111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开展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0.
庞陈敏 《中国减灾》2014,(11):10-15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严峻形势.适应救灾应急工作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民政部于9月23—2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人员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在23日举行的开班式上.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庞陈敏结合近一两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老问题和新难题,并对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本刊选登了部分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魏尊峰 《中国减灾》2007,(10):16-16
云南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十分艰巨。减灾宣传工作,是抗灾救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  相似文献   

13.
正为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2013年年底以来,甘肃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减灾委专家和主要涉灾部门历时4个月,深入7个市、35个县(部门),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研。调研组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要求,在综合分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9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多灾地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回良玉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总结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分析当前自然灾害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山西省先后遭受了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给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面对严重灾情,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减灾救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周密组织,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强了全省的减灾救灾能力,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较好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减灾救灾工作基本情况一、健全机制,加强减灾救灾体系建设1.修改完善预案和制定减灾规划。2012年,山西省相继组织开展了《山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及《山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山西省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琰  欧华兰 《中国民政》2008,(12):57-57
湖南省临澧县自然灾害救助中心大力开展各项社区减灾活动,成绩斐然。一是完善社区减灾工程。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新体制:“一街、二所、三室、四有、五牌”。即建立科普防灾宣传一条街;规划朝阳广场、丁玲广场两个应急避难场所;在建立减灾培训室、物资资料室、居民模拟逃生室三个基础设施;社区内各机关单位、公共场所配套完善防火设备、救灾(生)工具、防灾安全哨、防灾预警器等四种救灾器具;  相似文献   

17.
正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处大巴山脉与江汉平原交汇的长江西陵峡畔,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地区。近年来,夷陵区委区政府及民政部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构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救助、市场化分担、常态化防灾、综合化减灾"新模式,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标准化救助提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效率一是研究制定救助规范。2012年,夷陵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夷陵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浙江省诸暨市的救灾工作来说,2011年“6·16”洪灾减灾救灾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防灾、减灾、救灾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将诸暨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山区防灾减灾中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强度大,防灾减灾难度大。开展环境教育可提高山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张云霞 《中国减灾》2014,(10):10-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灾害事件发生频率明显提高,我国正面临更加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灾情信息管理作为一项基础业务,支撑着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全局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灾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是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整体实力跃升必由之路的实践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