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彬 《两岸关系》2010,(3):40-42
赴台驻点采访,艰难中起步 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大陆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是在2000年底做出的决定。2000年11月9日,台湾当局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局公布了“大陆地区新闻人员进入台湾地区采访注意事项”,随即批准4家大陆中央新闻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分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2.
1992年9月初,大陆记者团踏上了祖国宝岛台湾进行采访。这个第一次正式赴台采访的记者团,打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记者团在这次历史性的采访中,在台北、高雄、台中、彰化、新竹、花莲等地,采访了30多个单位和个人,与台湾各个方面作了广泛的接触。《首批大陆记者台湾纪行》一书,由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团长、《人民日报》记者翟象乾主编、魏秀堂和卜林龙为副主编,赴台的  相似文献   

3.
李启龙 《两岸关系》2003,(10):35-37
范丽青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已从事涉台新闻报道长达20余年。1991年,她首次赴台湾采访两岸渔事纠纷“闽狮渔”事件,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第一位到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1993年,她赴台采访国民党第十四次“全体代表大会”,这是大陆记者第一次入台采访岛内的政治事件;2001年,她又成为首批驻点台湾进行采访的记者。为了  相似文献   

4.
2001年2至3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作为祖国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由陈斌华撰写的《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披露了台湾情报机构和情治人员对他们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张宸 《台声》2001,(5):4-5
3月 30日,《台声》杂志社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专家顾问座谈会,席间,首批赴台驻点采访归来的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介绍了在台湾驻点采访一个月的感受。   范丽青说,作为大陆第一批赴台驻点记者,我们 2月 8日到台湾, 3月 11日离开,在台湾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台湾社会焦点等进行了报道。我们采访了台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财政部”、“经济部”等部门的记者会,也接触了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主要党派,参加了他们的记者会。虽然台湾当局规定大陆记者驻点采访只…  相似文献   

6.
时光飞逝,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抵达台湾27天了,再过4天就要踏上归程,两岸新闻交流中的历史性的事件——首批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也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的同仁——新华社的第二批赴台驻点记者即将来台北与我们交接,中央电视台等其他新闻单位也将派出他们的第一批在台驻点采访记者。我们希望两岸新闻交流和两岸关系的脚步继续向前,也愿意将我们作为“开路先锋”的点点滴滴与读者们共享。  相似文献   

7.
陈斌华 《黄埔》2006,(2):50-52
台北市——台湾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许多人心目中台湾最重要的城市。从2001年2月开始,台北也成为除北京之外,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因为作为新华社赴台驻点记者,近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有两个月的时间要在台湾工作、生活。每隔半年,我就要从北京出发,赴我与台北的又一次  相似文献   

8.
陈斌华 《两岸关系》2001,(10):59-60
2001年2月—3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迈开了两岸新闻交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备受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由斌华撰写的《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书,描述了大陆驻点记者在台经历,披露了两岸新闻流详情内幕。经作者授权,本刊将选摘该书部分精彩断,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斌华是2001年祖国大陆首位驻点台湾进行新闻采访的记者之一。近期,他又和新华社的同事陈晓东一起赴台采访。本期刊登他们所写的台湾风情文章两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2月初,记者赴台驻点采访。刚到台湾,《联合报》头版通栏大标题就让我触目惊心:台湾穷到只剩下钱了?这篇文章披露,2002年12月5日台湾权威部门发布环境报告显示:台湾地层下陷面积已达865平方公里,部分河川污染程度达90%……以往,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台湾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的基础上起步,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但在“经济奇迹”的光芒背  相似文献   

11.
从两岸新闻单向交流,到2001年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正式启动;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两岸新闻与媒体交流,从低谷到波峰,如今“柳暗花明又—村”。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成为现实之际,2008年12月18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东南卫视的4位记者赴台驻点采访,开启了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赴台驻点采访的序幕。掐指一算,东南卫视赴台驻点历程已过‘饲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东南卫视作为首批地方媒体赴台驻点采访的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温度     
陈斌华 《台声》2014,(2):51-52
<正>2001年2月,我与现任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作为新华社也是大陆首批驻点记者到台湾采访时,第一次到高雄住在福华饭店,饭店的公关胡一凤女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的姐姐)负责接待我们。席间闲谈,我随口说自己在台湾最爱吃的水果是猕猴桃(台湾叫"奇异果")。胡爸爸是原籍安徽的国民党去台老兵,阔别数十载,思乡甚殷,平常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大陆寻奇》。晚饭后,一凤姐回家告诉父亲晚上接待了我们。老人很激动,闻听我爱吃奇异果后,当即要子女开车带着去超市买了两盒奇异果,让一凤姐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24)
正12月18日,东南卫视记者赴台驻点十周年,福建省台港澳办、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国台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等中央部委相关人士,两岸重量级嘉宾学者和台湾青年代表,以及两岸数十家媒体与会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对东南卫视10年来驻台采访、涉台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为东南卫视进一步做好驻台采访工作,创新涉台节目制作传播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研讨会上,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东南卫视10年赴台驻点和创办系列涉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01,(9):56
2001年2月—3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作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迈开了两岸新闻交流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备受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由当事人陈斌华撰写、详述事件来龙去脉和个中内情的《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一书,近日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章,包括16万多字和大量照片。作者在书中既详细描写了两名大陆驻点记者在台湾度过的31个不同寻常的日日夜夜,对这一两岸新闻交流乃至两岸关系重要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的纪录,又以大量的篇幅全面反映  相似文献   

15.
廖翊 《台声》2001,(7):26-27
今年 3月 9日,我和港台部采访室主任赵卫经香港前往台北,与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采访的范丽青、陈斌华进行业务交接,开始了在台湾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 感受“痛苦指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痛苦指数”一词在台湾社会中频频出现。就像当局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一样,“痛苦指数”也每每翻新,不时出现在台湾的媒体中。   “痛苦指数”的内容包括收入、支出、生活满意度、家庭、安全、环保等从民间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的“痛苦指数”大幅上升。   3月 18日的这一天,台北天气阴冷,尽管是周休日,台北的街头还…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瞭望》周刊老编辑、《两岸关系》杂志社特邀编辑杨远虎先生的遗著《两岸关系走笔》,于1998年8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当时,手捧这本书,我心中如释重负,多年与老杨交往的一幕幕往事不禁浮上心头。 我和远虎是1979年至1980年在工作中结识的。我们因为都从事对台报道,在工作中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1992年我们一起参加由国务院台办组织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三峡工程。当年9月我们俩又一起作为大陆首批记者赴台湾采访。我们两个人都是大个子,他年长一些。从在北京集中时起,每到  相似文献   

17.
从1996年第一次赴台探亲到后来的多次赴台,作者曹浩的几次赴台经历,见证了大陆与台湾交流30年来,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听他的故事,一个两岸同胞一家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陈斌华 《台声》2014,(7):48-49
新华社高级记者、港台部副主任陈斌华作为此次张志军访台随行采访记者,在4天3夜的时间里,他除了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张志军主任台湾之行的点点滴滴,更以一位长期从事对台工作新闻从业人员所独到的敏感和嗅觉,捕捉到新闻事件以外更具本质的东西。现将其每天以手记手法采写出来的文章集中摘发出来,供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张志军访台的重要意义。陈斌华,199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主要从事两岸新闻和中央时政新闻采访,系大陆首批赴台驻点记者、第五届新华社十佳记者,曾参加汪辜会晤、连宋访问大陆、2004至2012年历届台湾"大选"等重大报道,亲历近20年海峡两岸诸多重大事件。著有《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亲历台湾"大选"》、《自在台湾: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获聘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导、本刊专栏作家等。  相似文献   

19.
盛志耘 《台声》2001,(9):18-19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台驻点记者,我于6月29日至7月29日在台湾整整工作了30个日日夜夜,及时将台湾每天发生的新闻传回北京而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节目主持人,此次有机会能在台湾岛内和听众朋友亲密接触,更是我的意外收获。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 “我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这是台北听友陈小姐这些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小姐气质高雅,热情开朗,我与她相识在1989年。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与祖国大陆隔绝近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希望了解祖国,希望得到更多的资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常常会收到台湾听…  相似文献   

20.
盛志耘 《台声》2001,(10):18-19
提起台湾台塑关系企业董事长王永庆,台湾岛内无人不晓。王永庆做过米店学徒,又曾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后又生产PVC,从而建立了台塑石化王国,这些经历使王永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传说中的王永庆严肃严谨,一丝不苟,威严有余,让人敬而远之。 久闻王永庆的经营之道和近年来致力于两岸的投资,于是此次赴台驻点采访,拜访王永庆就列入了我的采访计划。把脉台湾 7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台北敦化北路的台塑大楼。台塑大楼并不高大,造型也不特别,仔细观察,就是简单的线条和纯白的色调,显示了王永庆的风格──勤俭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