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幾年,山東威海市的僑資企業蓬勃興起。這個二十多萬人口的小城市,有歸僑、僑眷近萬人。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的五年間,他們總共集資一百六十三萬人民幣,先後辦起了僑資企業十三個,從業人員一千五百多人,總收入達一千多萬元。威海,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北端,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工業、港口和旅遊城市(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十二期曾載文介紹),也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僑鄉。這裏旅居港澳的同胞和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有兩萬多人,分佈於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特别是旅港同胞最多。一九八○年以來,威海市僑務部門認真落實僑務政策,調動了歸僑僑眷建設祖國、繁榮家鄉的積極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來,梅縣港、澳、台、僑‘三胞’眷屬利用外滙興辦實業已成熟潮。全縣有六千三百多戶投資兩千七百多萬元人民幣,辦起了種養業、商業、加工服務業、運輸業和建築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梅縣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旅外‘三胞’有五十多萬人,他們在當地的親屬二十九萬多人。一九八○年以來,全縣共有十一萬多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同胞回國觀光、探親旅遊,先後捐款捐物,興辦家鄉公益事業,折合人民幣五千多萬元。梅縣‘三胞’眷屬辦實業主要形式是: 利用僑資興辦種養業,為發展山區經濟服務。城東鎮書坑村旅港同胞鄧光衡先生,一九八四年為他的親屬投資在家鄉興建幸福果園,同時成立城東光衡福利基金會,由鄧光衡先生提供无息貸款五萬元人民幣幫助當地一百多戶‘三胞’眷属開山種果。現在城東镇大多‘三  相似文献   

3.
內蒙古包頭市東寶皮革廠,是農民企業家王軍、王海兄弟創建的,經過七個春秋的開拓建設,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職工一百五十人、固定資產六十多萬元、年產値二百萬元、年利潤十五萬元的鄉鎮企業。當問到王軍、王海這兩位農民企業家辦“東寶”企業成功的祕訣時,他們都毫不遲疑地回答:最根本的是,科學技術給我們開闢了通向富裕和成功的道路。七年前,當他們還是包頭郊區哈林格爾鄉西河楞村的普通農民時,看到外地農村創辦企業獲得高效益的消息後,也决心要幹一番事業,以擺脫貧窮落後的命運。兄弟倆四處籌款,把家中僅  相似文献   

4.
上海歸僑、僑眷現有四十萬。他們在海外的親屬有三百萬人,分布於世界一百一十九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同胞在上海投資興辦的企業,佔全市現有“三資”(指中外台資、外國獨資、中外聯營企業)企業的百分之七十;投入的資金佔所有外資總額的百分之六十。華僑、港澳同胞去年捐助上海計人民幣六千六百萬元,其中百分之八十用於文教事業。八十二歲的邵逸夫先生現任香港邵氏影業公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年十月,青島第一家僑資企業宣告成立。之後,僑資企業便似雨後春笋一般發展起來,在輕工、機械、電子、食品、服裝等行業中註册的僑資企業已達九十七家,佔了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多,投資總額爲三點二五億美元,僑資企業的從業人員也有四千多人。真誠合作出效益投資額七百萬美元、年出口額一千多萬美元的澤青公司,從接洽到簽約成交僅四個半月,而後到全綫開工生產也僅十四個月。如此高效率的一大原因,是中外雙方真誠的合作。位於膠南縣城的青島澤青實業有限公司,是  相似文献   

6.
僑鄉音訊     
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 興辦集體企業 一年多來,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的僑務部門和僑聯,組織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集資創辦各種企業二百七十多個,安排了一萬三千多人就業,其中他們的家屬及子女佔百分之六十以上。職工月平均收入為三十元左右,最高者達八十多  相似文献   

7.
海外僑胞一旦事業有成,大多會回祖籍地熱情相助,繁榮鄕里,造福桑梓。造福鄕里近幾年來,晉江縣海外僑胞在回故鄕興辦文敎衛生公益事業的同時,積極把資金投向興辦合作生產項目。據統計,華僑投資用於興修農田水利、作農業發展基金、架電綫辦電廠以及添置小型生產設備等共達三千多萬元。不少僑胞投資辦三資企業(獨資、合資、合作經營企業),把盈利用來興辦公益事業;有的支持學校辦工廠,把盈利作為學校經費和獎教獎學金等。龍湖鄕旅菲僑胞吳修籍先生,籌資二百萬元,購置先進設備,由鄕里提供地皮、廠房,合辦龍華食品廠,生產各種高級麵包,年盈利一百冬萬元。吳先生是菲律賓退休老企業家,兒孫們也都  相似文献   

8.
東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全市人口一百二十五萬,祖籍東莞的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同胞達八十餘萬,分布在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市内有歸僑三萬餘人,華僑、港澳眷屬遍及千家萬戶。過去,爲了解决温飽,僑眷屬们用海外親人滙回来的錢買油、糖、面粉之類的食品;能爲兒女們增添些新衣服或買塊手表、買辆自行車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僑眷屬利用僑资才有所改變,但仍局限於改建些有小陽台的紅磚房,買一些像樣的傢俬,買台能摇頭的電風扇。如果誰能買得起彩電、錄音機之類的家電,誰就令人羡慕至極了。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風早已吹遍東莞,彩電、高級音響及舖锦磚的小别墅對東莞市民來說,已經算不得什麽了。如今,東莞市的僑資應用,已發展到興辦企業,  相似文献   

9.
福建安溪縣中外合資企業鳳華製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僑眷葉秀元被人譽稱為“運動短褲大王”。該公司年產運動短褲數十萬打,暢銷世界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因經營成功,一九八九年  相似文献   

10.
我原是一個普通農民,今年四十六歲。這些年來我擔任了‘新牟國際企業聯台總公司’的總經理。五年前我們這家公司剛掛出這塊稗子時,有人還反對哩,說什麼一個鄉鎮企業用‘國際’二字,未免不自量!現在,總公司已擁有六千萬元人民幣的資產,有五個分公司(其中四個係中外台資企業),产品行銷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八七年,我詖評為全國十個最佳農民企業家之一。‘新牟’原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位於山東半島牟平縣境內。全村二百來戶,一千一百多人,在六十年代是個有名的窮地方。一九七八年以后,我們才找到一條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從自給半自給型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路子,經過艱苦奮鬥,創造起這番家  相似文献   

11.
廣東省是全國最大的僑鄉,兩千乡萬的廣東省籍旅外鄉親以及兩千多萬的歸僑、僑眷是廣東省進行經濟建設的一大優勢。作為聯結這「兩千多萬」的羣眾團體——廣東省僑聯,在開放、改革以來,熱情為經濟建設服務,做了大量工作。據統計,十年來,由廣東省各級僑聯直接聯繫或協助引進的外資就有五亿美元;扶持歸僑、僑眷興辦的各種企業有一萬七千多個;協助旅外鄉親在僑鄉興辦的各種文化福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山東各地的訪問中,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是:在对外開放后,海內外僑胞以真誠与爱心致力於家鄉的經濟建設与發展。真誠的合作惠魯实業有限公司是濟南無線電厂与香港惠魯公司合資經營、生產各種模具的企業。自一九八六年投產以來,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只有二十八人的小厂产值已达二百五十萬元人民幣,純利也有四十萬元了。該厂生产的各式模具,價格  相似文献   

13.
陳覺萬先生從東北吉林大學調到華僑大學任第一副校長,已經一年有餘。他在致力於把這所大學辦成有特色的學校。陳覺萬先生是印尼著名華僑教育家、泗水小學創辦者之一陳明諱的公子。陳明諱早年曾在陳嘉庚的公司里當過伙計,後就讀於集美學校,畢業後到印度尼西亞辦學。抗日戰爭時期,他冒着生命危險和黃丹季等人一起掩護過嘉庚先生。父輩對祖國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給陳覺萬先生留下很深的影響。一九四八年,陳覺萬十六歲時隨母親回到祖國?粴q時,他以勤奮和聰慧,成爲東北人民大學(後改成吉林  相似文献   

14.
自從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中外合資、合作和独資企業(簡稱「三資」企業)以及來樣加工、來料加工、來件装配和補償貿易(簡稱「三來一補」企業)在大陸得以迅速發展,而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的投資(沒有規範的名稱,習慣上叫它們「僑資」)却佔據了很大份額,達八成以上。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有關資料統計,僑资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是工業,其次是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和諮詢服務業,  相似文献   

15.
在長江下游北岸的江蘇南通市,有一家規模不大却受到國內外經濟界注目的中外合資企業——南通力王有限公司。人們譽之為「中日合資企業成功的範例」。這家由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南通市輕工業公司和日本力王株式會社三方合資的企業,專門生產Y型勞動保護布靴,年設計生產能力為一百二十萬雙,產品全由日方包銷。力王公司投資總額為一百四十二萬美元,日方佔百分之六十,合營期為十五年。這家企業於一九八三年四月正式投資,當年產「力王」鞋五十七萬雙,盈利十六萬美元。  相似文献   

16.
近年來,中國大陸僑務部門參與創辦或由歸僑、僑眷集資興辦的各種企業(通稱僑屬企業)已發展到兩萬二千餘家,擁有職工二十八萬人,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經濟力量。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就鼓勵華僑和歸僑、僑眷投資辦廠,支援國家建設。然而僑屬企業的真正興起,還是最近幾年痪牌呔拍昱d建的福建泉州針織廠是全國第一家僑屬來  相似文献   

17.
許多人說在中國做生意太難,為什麼還有很多華僑和港澳台同胞投資福建,繼續出現一大批合資企業?  相似文献   

18.
在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福建厦門市東南,有一座依山面海、景色幽美的校園,這便是厦門大學。一九二一年,愛國華僑陳嘉庚選定這寶地捐資辦學。六十多年過去了,厦大在東南亞名聲颇響,跨出校門的兩萬多畢業生中,不少名家學者已驰名海內外。厦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就坐落在建南大禮堂東側。它是中國政府承認的唯一一家面向世界招生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  相似文献   

19.
山東省東南部的沂蒙山區廣袤而貧脊,土地面積兩萬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一百多萬,轄歸臨沂專員行署。山多、地薄、交通閉塞,加上過去受“左”的政策干擾,這塊土地多年難以擺脫貧困,被列入重點撫貧的地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和開放的春風吹到這裹,沂蒙山人才真正睜開了雙眼,衝破了小農經濟的束縛。經過十年努力,發展了工業,穩定了農業,使百分之八十的農戶初步告別貧困,做到了温飽有餘。  相似文献   

20.
福建莆田縣僑鄕上後村過去地處偏僻山區,强盜横行,瘟疫肆虐,民不聊生。村民們到處流浪;不少人鋌而走險闖盪南洋。新中國成立後,上後人征服了瘟疫、砸掉了乞丐碗,但“貧困帽”仍未摘下。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上後帶來了生機。上後人發揮“山”和“僑”的優勢,大膽利用僑資發展村辦企業,使全村人均年純收入超千元。上後村還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連年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爲“文明村”。以前,村民窮困潦倒,盛行“脫草鞋”舊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