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在学界与坊间,一些人爱在鲁迅与胡适之间制造对立,或扬鲁抑胡,或扬胡抑鲁,好像要看到他们捉对儿厮杀,心里才乐。鲁迅与胡适之间是有过分歧,有过不快,但并没有引发尖锐的冲突。查阅两个人的文稿,胡适谈到鲁迅,基本是褒扬,偶有不满,也只是旁敲侧击。鲁迅说到胡适,虽有讥讽之语,但相关文字不多,点到为止,极有分  相似文献   

2.
孙永兴 《前沿》2014,(9):74-76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进行“合法性”判断不能机械的适用制定法。按照自然法的基本观点,这些制定法属于“恶法”,遭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先进中国人的猛烈批判,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完全废除。按照自然法,鲁迅和朱安都具有离婚的权利,鲁迅选择不与其离婚确实是为朱安考虑,体现了鲁迅和许广平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思想,已经被长期困在一种诠释模式里,后来研究鲁迅的人“斤斤计较”,一天到晚根据鲁迅的著作“核对”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与九三人佚事马蹄疾我是专门从事鲁迅研究的。在纪念九三建社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和九三人的几段佚事。觉得真中也闪烁着动人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光芒。所以,我记下两件事,与同志们共赏。许德珩请鲁迅讲演1927年10月,鲁迅经历了国民党...  相似文献   

7.
鲁迅有句话常被引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读到这句话被改编成“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时,不得不赞叹改编者真是“太有才了”。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幼年的鲁迅经常从高高的柜台前抓药给父亲喝,但都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于是,中医便在鲁迅心中留下了“骗子”的印象。《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体现出了社会的分工。由于分工的不同,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也就会有差别。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些人却利用这种差别做起了道德文章。“党务工作很清贫,但很高尚”、“外事工作很辛苦,但很高尚”,等等,这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无论是从媒体上,还是从生活中,我们都能经常读到或听到这类口头禅。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与这类口头禅具有同样的意味。鲁迅弃医从文,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有人在评价这件事时就用“鲁迅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更能拯救国人灵魂的文学”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骂”□张钰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确实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鲁迅不但敢“骂”,而且会“骂”。“骂”得鞭辟入里,淋漓酣畅;“骂”得有人称快,有人胆颤;素以投枪匕首著称。但这投枪匕首不是漫无目的的乱投一气,而是有着坚定的方向性。它们带着正义,刺...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18日《辽宁日报》刊登张小龙的文章,继多家地方语文课本连年删减鲁迅作品篇目后,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对鲁迅“下手”了,新版语文教材,(《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悄然消失,沈从文、梁实秋、金庸等人的文章“取而代之”。“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是鲁迅对果戈理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其自身情怀。当中国日渐富强,当国人早已奋争,鲁迅的作品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匕酋投枪”功能,变得“无足轻重”,实乃幸事。“落选”语文教材,鲁迅当笑。但究思鲁迅作品遭冷眼的真实原因,我们却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2.
雍玲玲 《黄埔》2007,(3):39-41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传记还是黄埔军校的文史材料,关于“鲁迅与黄埔军校”的记载比较少,只有鲁迅在广州时被邀请去黄埔军校进行演讲,记录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鲁迅和黄埔军校最有渊源的联系也就这次“鲁迅造访黄埔军校”之事。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南阳汉画曹宪波南阳汉代画像石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南阳籍著名学者王作宾、张中孚、孙文青等人发现搜拓并公诸于世后,鲁迅先生立即认识到南阳汉画的重要价值,并开始着手收集南阳汉画拓片,以便印刷成册,更好地研究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新文化运动服...  相似文献   

15.
黄滢 《今日广西》2013,(6):48-48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冷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便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  相似文献   

16.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与蒋介石这一文一武两位浙江老乡,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非常大影响的人。但一直以来,研究和介绍他们两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却很少见。许多人只知道鲁迅是如何以杂文作为匕首,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不仅喜爱鲁迅的小说杂文,也喜爱鲁迅的诗歌。鲁迅诗作数量不多,但都堪称精品。他在旧体诗上的成就,显然是被他小说、杂文的成就掩盖住了。但毛泽东是不曾放过的。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在延安的毛泽东得到了一部。该集第七卷中收  相似文献   

19.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与毛泽东两人从未谋面,但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达成了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度的心灵默契与无言交流。两颗诗心穿越时空相会的一瞬,将定格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并留下深深的印记。二十世纪中国,鲁迅是文学家,毛泽东是革命家,两个人虽然从未见面,但是他们不谋而合,都写旧体诗,表现了一种基于精神气质上的共同爱好与兴趣。毛泽东晚年曾经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句话不易索解。撇开共同的革命追求、共同的政治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