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提,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标准作为成效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人心。在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作用和功能,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实践的对接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时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展开,持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坚持为马克思主义代言,承载理论创新;为党代言,宣示领导地位;为人民代言,回应人民关切;为时代代言,发出时代强音;为中国代言,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展的基本向度,积累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应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进程中,体现了曲折性、探索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民族理论大众化,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实现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必须同解决时代课题联系起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需要注重各民族人民的大众化的不同形式,积极探索实现大众化新方式;需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惠及民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既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又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举世成就。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关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好赋之以形和付之以行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任务和实践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向之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多维目标,应聚合党的全面领导力、以人民为中心的贯彻执行力、任务引导力、文化浸润力、话语感染力、媒体传播力、国际贡献力等全方位动力,要遵循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研究、凝聚广泛认同、传播最新成果的实践理路,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金华宝 《重庆行政》2017,(5):101-103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十三五"规划的始终。从提出到现在的两年里,理论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议题。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1]。人民是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实践命题,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思想理论层面丰富拓展了"人民"话语体系;从社会生活领域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充分拓展人民主体作用;在新的历史规定性内容中具体拓展人民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之涵义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1.
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为视角,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以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陈锋 《理论月刊》2009,(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实现它的大众化、群众化.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赵钰 《传承》2011,(14):29-31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来,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的新要求。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更好推动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世界"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化的手段为群众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群众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确立人民群众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受动的理论接受方式,并且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市场形成的道理启迪我们: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市场",必须具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不断创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不断提升两个充分条件;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不断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与不断创新理论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相结合。离开甚至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强性让其接受某种理论,既不符合理论形成的逻辑,更是背离了理论指导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凝心聚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实践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中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维度的引导和指示,要立足人民关切、语言媒介、新媒体宣传载体三个方面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还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管爱华 《求索》2010,(12):115-116,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性即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主体规定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