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工作与家庭关系是一种相互竞争时间、精力投入的竞争性关系、冲突关系。以工作--家庭冲突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工作——家庭冲突是由工作和家庭层面的角色压力引起的角色间冲突,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即工作——家庭冲突对于个人的角色期望是不同的,个人在完成这些角色要求的任务时,由于时间、精力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工作——家庭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和不匹配。冲突的前因变量表现为工作层面的变量、家庭层面的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冲突的后果变量体现为工作层面的后果、家庭层面的后果和个体健康层面的后果。工作——家庭冲突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需要从组织干预、个人应对、家庭支持等层面实行平衡策略,缓解女性的角色冲突,提高女性的工作绩效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延长人口红利,推迟老龄社会进程的重大决策。但是有关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却常常忽略作为生育主体的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和面临的生育焦虑。工作家庭冲突理论认为,生育是影响职业女性职业进程的重要事件。本文以高校青年女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开放二孩政策下,这个特殊的高知群体所面临的生育焦虑。探讨了在社会性别标签下,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对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以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模糊性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双重挤压。与此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和母职标准化更加剧了职业女性生育的压力。因此,生育政策的调整要连接其他社会政策,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多中心儿童福利供给机制,全面降低生育给职业女性个人带来的性别代价。  相似文献   

3.
冲突与重塑──观《太阳女人》系列剧《女人没保险》有感李莉当社会的进步把女性由家庭引向社会,给女性展示一个一反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发展三维立体人生的同时,也必然带给女性一系列新的角色追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传统的女性角色期待与现代女性自身理想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张妙清与贺戴安访谈的62位中(包括香港地区)美职场中的女性领导者的资料,就女性领导者如何融合家庭内外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的女性领导者在管理时间的方式、对自己家庭角色的描述以及影响她们感知工作-家庭冲突的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人们在性别文化差异上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女性解放的发轫,中国现代知识女性体验着前所未有的角色困境:为母为妻的家庭角色与自我实现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面对这一困境,陈衡哲、袁昌英、林徽因等知识女性通过对传统贤妻良母观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一种平衡兼顾的突围策略:既反对旧式家庭女性的依附与无知,要求拥有现代文明知识与独立自主能力,又反对新女性中以操持家务为无价值无前途的偏激认识,努力建设和谐健全的家庭生活,承担为母为妻的家庭责任。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工作呈现出时间长、压力大、任务多等特点,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明显减少,容易产生工作家庭冲突.辅导员工作家庭冲突主要表现为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基于时间、压力和行为的工作—家庭冲突都存在,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周工作量和工作年限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平衡这一冲突,在组织干预上,要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广泛开展家庭关怀、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在个人应对策略上,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管理工作时间,辅导员间之间也要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安排是土地社区所有制与家庭承包制的组合.土地社区所有制的内在逻辑是社区成员"人人有份"的平等承包权,它必然要求土地承包权随社区成员权的变动而变动,但这与维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的政策趋向明显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出路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实行以"一子(女)继承权"为基础的"永佃制",并允许这一权利市场依法有偿转让.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家庭政策的基础上,立足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历史情景,围绕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家庭变革展开探讨,力图呈现家庭变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遭遇的冲突及融合中所历经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调整家庭政策推行变革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家庭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中调整处理家庭问题,达到改造家庭的目的,以再建新型社会。家庭变革也培养了农民的"民主"和"合作"等政治意识,成为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这场家庭变革对妇女解放的影响来看,有效地动员了最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得妇女获得平等权益,也冲击和动摇了父权制。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延安时期新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女性的经验和视角出发,探究延安时期新女性所经历的“妇女解放”的艰辛历程。以翔实的资料,展现出延安新女性在革命者与妻母角色、家庭责任与女性自我发展、男性歧视与女性的苦闷这些矛盾冲突中的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通过对成都、上海、义乌三地1318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家庭冲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同样存在着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个体、组织和家庭都是影响冲突的重要因素,其中组织因素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整体社会变迁亦带来家庭角色分工领域文化思想的转变,女性"回归家庭"的传统家庭角色分工意识形态开始复萌,"全职主妇"群体逐渐浮现。为了探索外出工作与全职在家的不同工作状态对城镇已婚女性精神健康的影响,本文运用CSS 2013的数据,针对工作的已婚女性与全职主妇群体的精神健康差异进行经验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与西方相关研究结论相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制度背景下,工作的城镇已婚女性的精神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全职主妇,并且这种优势经由工作的已婚女性所拥有的更强的社会支持来传导。  相似文献   

12.
<正>创新家庭支持政策助力家庭养老能力提升于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从政策视角看,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营造这一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养老、孝老、敬老的第一线是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在养老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让家庭继续有能力在养老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的社会变迁、家庭变革为背景,通过对河北翟城村的实际考察,揭示出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形式--分离的核心家庭.它符合人类家庭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受中国这一特殊场域的制约,具体地说是受到中国的制度结构及农民自身理性选择的影响,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及它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双重短缺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然而家庭依然承担着照料的主要责任。在老龄化和家庭变迁背景下,老年人照料资源在家庭内部的供求失衡已成为中国家庭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文章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中国家庭老年人照料者呈现出女性化、中年化、就业-照料冲突加剧等特征,并在对照料者投入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家庭照料者支持政策的制度框架,提出兼顾照料和有偿工作的政策安排是关键性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权利具有时间性,劳动时间权利是其他劳动权利赖以存在的基础.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劳动时间分配上遇到了工作和家庭时间的冲突、工作时间和结婚或生育时间的冲突等多重障碍,女性的就业时间受到挤压.而现代法律所采用的线性时间观使与劳动时间相关的法律制度又表现为对女性的隐性歧视.本文从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这一问题出发,引用时间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探讨女性劳动时间权利被挤压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载着更多的身心压力,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冲突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借助文化堕距这一视角,着力剖析制度话语对青年职业女性的角色定位、日常话语对青年职业女性的角色期待以及二者之间在不同时期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当下青年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皖北农村丧葬习俗和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在"养老-送终"这两个连续性事件中呈现出有趣的性别权力景观:尽管女儿积极参与养老活动,但在送终的葬礼上,儿子仍旧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家庭事件的运行后台,女性(包括女儿和儿媳)在养老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家庭表演的前台——葬礼上,男性仍旧是家庭的正式代表。对此,可以由传统家族文化支撑的男性的象征性权力和由女性积极实践所获得的实践性权力来解释这种性别权力图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自杀问题十分严重,女性自杀率较男性为高。其时上海家庭正处于大家庭向小家庭过渡的转型时期,急剧的变迁使得家庭问题凸显。在此家庭模式的转换和价值取向的变更中,上海女性仍以家庭为情感港湾,她们无法摆脱思想紧张和行为冲突,最终使她们在夫妻矛盾、口角纷争、代际纠纷等家庭问题上走上了自杀之途。  相似文献   

19.
女性角色特征与领导角色特征的冲突及其原因研究已经被充分探讨,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女性角色特征与领导角色特征的匹配性问题,但相对缺乏针对该问题的系统深入分析。文章基于以往文献,从女性角色特征与新兴领导风格的匹配、特定情境下女性角色特征与领导角色特征的匹配以及基于冲破"玻璃天花板"的事实的研究3个方面分析了女性角色特征与领导角色特征的匹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家庭膳食不仅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础,而且对促进家庭融合、推动家风建设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工作与家庭冲突日益严峻,城市中产阶层"回家吃饭"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对传统饮食模式、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家务分工均将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比起愈加便捷的"在外就餐","回家吃饭"在重构现代城市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中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回家吃饭"作为一项社会安排,既是一种情感上的召唤,也是一份家庭陪伴的责任,还是一种健康实践的方式。正是在陪伴与健康的焦虑中,"回家吃饭"成为人们重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隐藏其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一种策略。可以说,"回家吃饭"就是回归家庭生活的本质。为中产阶层"回家吃饭"创造更富有弹性的制度环境,不仅有助于增进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呼应国家号召的家风建设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