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鲁郑 《世纪行》2013,(4):44-46,48
今天的中国处于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有1840年以来最好的制度,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各主要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三个事实判断,就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一、近代以来的纵坐标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此中国由一个"中央帝国"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3.
借用一个日本间谍的话:看一个民族要“洞其心腹”。甲午战后50年,中国受日本之累,其原因要追溯千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当下中国是否认真总结过中日两千年交往史的真相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之败,实为意识之败,而非力量之败。  相似文献   

4.
《人大论坛》2009,(11):1-1
6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王克群 《前进》2014,(7):26-28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中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康鑫 《新东方》2004,(1):75-78
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濒临解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帮会,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土壤中迅速发展起来。其数量之多、人数之众、蔓延之广,  相似文献   

7.
蔡娟 《理论月刊》2015,(3):5-10
古代中国因重视陆权而兴起,近代中国因海权式微而衰落,现代中国因瞩目海洋而转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将因再度走向海洋而胎动.历史上海上强国争锋不断,因海洋而崛起的强国发展的动因和路径值得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彰显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战略视野.这不仅在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彭波 《台声》2014,(10):22-24
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行政扫描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外来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外来思想理论,只有奠基于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心理,历经两次成功的中国式再造,完成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任务,才会实质性地展开以之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运动,推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旨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历史进程.成功中国化的外来思想理论自身契合近代中国历史任务之主题的程度,是中国化运动最终成败命运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 《当代广西》2014,(18):10-13
正(2014年9月3日)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69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濒临解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帮会,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土壤中迅速发展起来。其数量之多、人数之众、蔓延之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近代史上,帮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落,表现出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在一场运动中间,它可能既是热心的参与者,又可能是积极的破坏者、镇  相似文献   

14.
王双印 《求索》2012,(10):53-56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是反对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主张,为近代中国取得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师夷制夷"作为近代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和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政治走向。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师夷"、"制夷"的基本态度和利弊得失。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从而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使命,完成了前人未竟之事业。  相似文献   

15.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中国发展之道的经验总结与创新成果。以往由于受某种模式化思维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往往失之简单和模糊。本文尝试探讨理解"中国特色"的哲学基础与思维方法,认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着眼,运用历史实践的思维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历史观,才有助于切实把握"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亮 《两岸关系》2014,(4):49-50
<正>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让两岸青年共同铭记与反思这段屈辱历史,团结进取,增进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认识,2月28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报告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不仅包括其独树一帜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社会的历史理想 ,也具有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共性思想即历史变易论和古今之辨的历史发展观 ,其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康有为思维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内衍生出的历史哲学成份 ,分析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内容、特色和历史地位 ,并试图以此为一侧面展示出中国近代历史哲学思想的变易进化性、鲜明时代性、中西融合性和继承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就是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的一个折射,而他本人也曾经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1965年7月,当他与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时,毛泽东主席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他,就是我国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程思远。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近70年的今天,仍然有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无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本刊编发此文,以缅怀抗日先烈,谴责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