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家轿节能趋势   近几年,汽车行业发展呈现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趋势.但汽车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能源、环保、交通安全等问题的制约和影响.在世界原油市场上,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近年的高点,加上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正在迅速上升,中国电力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汽车业直接面临能源紧张.   ……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已受到了能源瓶颈的制约,能源安全日益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中国开始关注与能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动,在双边乃至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虽然中国在开展能源外交时有其潜在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重塑形象为中心,以对能源地缘政治和相互依赖的认知与实践为两个基本点来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积极推动在互利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3.
刘若霞 《求索》2012,(4):23-25
能源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战略的制定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更要兼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能源安全利用。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核安全的担忧。本文分析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两种不同能源战略调整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结了欧盟国家能源战略对中国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启示。中国的能源战略受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国际能源市场。把握未来能源战略的趋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比较了世界七大地理板块国家碳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特征,并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能耗强度、能源碳排放、能源结构等几方面,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出递减趋势,特别是北美洲、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板块的降低趋势明显,碳排放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耗强度的影响;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具有高而降低快的特点,需重点从能耗强度与能源结构方面入手,以实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全球化时代的俄美能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俄美能源关系的聚合张弛,既取决于生产国与消费国利益如何平衡,更取决于两国战略利益是交融还是离析等互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决定了俄美在能源领域必须寻求合作,但由于两国的能源战略各异、能源越来越浓的政治化色彩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持续变动.将使俄美能源关系长期处于竞争与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6.
罗会均  张雨涵 《求索》2010,(8):86-87,55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充足的能源保障意味着经济长期增长获得了稳定的动力来源,能源因此成为显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硬通货,国家能源政策随之也带有战略含义。中美两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大国,在能源领域存在着事实上的角逐。但是在日益相互依赖的当今世界,中国能源供应的外部环境无法摆脱美国因素,美国也无法忽略中国能源需求。在这一趋势下,两国如何维持,保证两国的能源供应和能源合作,将是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中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智库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关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近年来,美国智库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中美能源摩擦;第二,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第三,中国与世界其他能源富集区的关系.围绕上述方面,智库主要评论了中国围绕能源问题展开的行为影响、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及其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智库也提出了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视窗     
“未来资源将越来越少,不光在国际上,国内的能源价格也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研究员周凤起教授在日前召开的“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能源价格的上升与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密切相关。周凤起指出,中国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着六道坎。第一,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过去15年中,中国在一直强调大力发展的能耗比较低的第三产业方面,基本上原地踏步不动,能耗明显的第二产业却出现大幅增长。第二,尽管人均能源消费量低,但能源消费总量很大。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在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显著性成效,但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一直致力于推动降低中国GDP降低能耗的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认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旭东 《前沿》2010,(20):65-67
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是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大国,价格上涨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本文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进行了回顾,以及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进行了客观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薛建春  曹力博 《前沿》2023,(1):70-7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关键地带,沿黄河流域城市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的生产与消耗,实现经济、能源、碳排放三者协同发展是尽早实现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关键。本文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2010-2019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借助脱钩模型分析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状态,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到各省区,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的碳排放量逐渐上升,甘肃、四川、河南、山东的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内蒙古的碳排放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余省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脱钩状态方面,黄河流域整体脱钩状态相对不错,甘肃、四川、河南的脱钩状态均为强脱钩及弱脱钩,比较理想;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能源碳排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负增长,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正增长。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能源体系演变的历史逻辑来看,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市场化转变是总的趋势。纵观各国能源法律政策,调节模式逐步实行有限市场化,但由于世界能源市场的复杂多变,各国仍通过战略性措施与市场化手段并举来确保供应安全。中国应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并为确保供应安全设立"法律之阀"。  相似文献   

13.
期刊选粹     
《经济学家》中国将打赢“能源短缺”之战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仍会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也加大了对能源,尤其是电力和石油的需求。为此,中国政府首先加  相似文献   

14.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本文基于DEA方法建立可处理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运用2000-2011年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和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各省份GDP、CO2排放量分别为好和坏的产出指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BC2-DEA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效应的西部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分析比较各省份的能效差异以及节能减排潜力.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1年,中国西部省份的能源效率基本保持在0.7-1之间波动,近几年总体能源效率有所提升.(2)各省份能源效率差异显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能源效率较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黄国庆 《求索》2013,(2):14-17
采用改进的SBM模型测度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省区的环境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中国环境效率的空间联系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自199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平均环境效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看,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水平较低,处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失衡状态,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实现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环境效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体现为一种空间趋同效应。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资本深化及工业能源结构对环境效率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企业低碳化已成国际趋势.国际、国内所提出的碳减排应对之策,几乎都集中在生产环节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能源绿色革命之路.实行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低碳经济及低碳技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群趋势,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能源消费强度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其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碳减排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以及各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全球能源亮起红灯的时候,中国能源危机也已迫在眉睫。古语曰:“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能源的多米诺骨牌倒下,不能不让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国人感到不安和警醒。在不断看到未来中国前景将如何灿烂的描绘的时候,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性能源危机,中国如何突破能源制约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他指出:“能源对GDP的贡献率最多是10%,而新能源在其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  相似文献   

20.
广日 《思想工作》2007,(3):38-39
从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断气”到2006年年底阿塞拜疆宣布2007年不再从俄进口天然气,从2007年1月1日拉脱维亚购买俄天然气的价格披提高50%到最近俄罗斯、自俄罗斯之间的油气争端,委内瑞拉石油国有化,这都使“能源之争”成为过去一年和2007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能源之争”背后,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萎缩趋势,是能源尤其是石油作为各国经济的“血液”重要性的表现。近来,因能源之争引发的大国暗中对抗、全球性小规模冲突的新图景正在形成。对全球能源资源的争夺,正在塑造着新的战略联盟,而旧有力量也将被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