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谁发明纸?     
纸是谁发明的?过去,大家都以为是东汉(公元二五——二二○年)和帝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蔡伦发明的。似乎早成定论。人们根据五世纪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除正史外,东汉曹延、延笃等人的《东观汉纪》、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等书,也都有大同小异的蔡伦造纸之说。后人为了纪念他,曾给他造庙塑像。  相似文献   

2.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自从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纸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纸的种类越来越多,纸的功能也越来越新奇。  相似文献   

3.
王静 《新东方》2009,(1):F0002-F0002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  相似文献   

4.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  相似文献   

5.
吴心 《黄埔》2011,(3):60-61
纸我国造纸,大约开始于西汉,不过那时纸张粗糙,尚难实用。经过东汉蔡伦的改进,纸张才被广泛应用。我们这里要加以介绍的,不是一般用纸,而是与中国书画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的宣纸。宣纸因主要产于古代宣州(汉所在宣城,辖地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江苏溧水、溧阳等地),又于宣州集散,故名"宣纸。关于宣纸的起源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这里首先应弄清宣纸指什么。若是指在宣州地区生产的纸,即为宣纸,那么这种宣纸,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纸介质传媒产业历史悠久,先有东汉蔡伦造纸,后有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两项应用于纸介质传媒业。发扬并光大该产业是提高国家社会效益、产业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途径之一。而纸介质传媒产业链的基础要素就是纸张,它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历史悠久的树皮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加工而成的最原始的无纺布。《山海经》载:“生黎……有刀未尝离手,弓以竹为弦,绩木为布,尚文身”。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9《琼州条》……“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棉为毯”。清.张长庆撰《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虽然树皮布在人类社会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早已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可是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有了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是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因此,有关专家指出:…  相似文献   

8.
张伟 《协商论坛》2006,(10):58-60
中国难民将造纸术带至朝鲜“,高丽纸”反成中国文人墨客挚爱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向汉和帝献纸,真正实用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这一年,被普遍认为是造纸术发明的年份。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应用。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拥入朝鲜半岛。造纸技术随之被传到那里。20世纪60年代,在朝鲜半岛的一处古墓中曾经发现带有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样的纸张,成为最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中国造纸术外传的明证。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9.
王元林 《中国减灾》2012,(7X):52-53
<正>《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古至今,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典籍著作中,对江河湖海等记载较早,著述宏富,名垂史册,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莫属。《水经注》可谓是以水(主要是河流)为纲的中国古代早期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从"治水"到"水利",先民变祸为利,修筑堤防,引水灌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利社会图画。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21,(5)
正贾思勰,中国古代著名农学家,生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末期(约477年),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曾任高阳郡(今临淄西北)太守。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约在533年至544年间撰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现存内容最为完整、最为系统、最为丰富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一部不朽之作,至今仍被世界农学界奉为古代农书经典。贾思勰亦被尊为一代"农圣"。  相似文献   

11.
韩州 《今日浙江》2012,(13):34-34
郑丽萍,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造纸行业的"蔡伦"。这位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是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曾荣获中国造纸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你手中的一页纸,也许就蕴含着她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2.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继往图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工艺以后,纸这种物质在社会上逐渐多起来,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东晋时皇帝曾下令,以后书写材料一律用纸,不再用  相似文献   

13.
说“红包“     
说起红包,原本是除夕之夜长辈用红纸给儿孙包压岁钱的。相传,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朝,也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对孩儿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字样。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以后,人们渐渐用红纸包压岁线,故称红包。  相似文献   

14.
"甲马"是随着中国古代巫术的兴盛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祭祀用品。据《清稗类钞·物品类》的"纸马"一节记载:"甲马"起源于唐代,由于是在纸上手绘的彩色神像而被称之为"纸马";因为这些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又被人们称"甲马"。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普及,"甲马"成了五色套印  相似文献   

15.
《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经过近50次修改,即将提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望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这意味着,深圳将率先为全民阅读权利提供法制保障。阅读立法,这次是真的近了。2014年11月25日,7章41条,9页纸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在"深圳人大网"、"深圳政府在线"、"深圳新闻网"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在2014年11月的"读书月"期间,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份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藏书是一门学问。从清代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与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记述的详尽方法中,可窥一斑:藏书于石仓以防火;藏于高楼以防潮;将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汁液或矿物质染于纸上,例如黄柏、花椒甚至有毒的红丹(四氧化三铅),以防霉防蛀;到了唐宋时期,公家藏书每年例行要根据所在地域,  相似文献   

17.
<正>鲁建燃热字[2015]6号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市政公用(城管执法)局: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同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一、规范材料报送工作。申报材料除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外,必须报送与纸  相似文献   

18.
<正>函套+精美册页+长卷精美拉页定价:198元《解读<承德老街>》内含《承德老街》绘画长卷及解读两部分。"解读"按照绘画长卷的铺陈顺序(即从"头道牌楼"起,到"三道牌楼"止)依次推进,细致人微地说明画中人物的情态、衣着、职业,甚至是心理活动,一幅幅生动完整的民间生活场景跃然纸  相似文献   

19.
古人系尾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有系尾之俗,即衣后饰尾或剪裁成尾形。《说文》尾部: “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西南亦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水经注》卷37略同): “(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略同): “(哀牢夷)衣后著十尾,臂胫刻之龙文”。今世学者据上述记载,多认为衣后饰尾乃  相似文献   

20.
仓修良教授 ,江苏泗阳人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年 ,著述甚丰 ,涉及史学史、方志学、谱牒学等各个方面。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章学诚和〈文史通义〉》、《方志学通论》、《章学诚评传》(两种 )、《史家·史籍·史学》 ;古籍整理有《爝火录》(合作 )、《文史通义新编》 ;主编有《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三卷 )、《史记词典》、《汉书词典》等。本文以访谈形式 ,论述仓修良教授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