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谓“良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具有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诸项功能。为实现这些功能,立法中对相关制度的规范性、确定性的表述,应当是评判一部法律是否为“良法”的基本标准,也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简称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现法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良法;二是人们对良法的普遍服从。良法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而人们对法律的普遍服从是良法的价值体现,是良法制定的根本目的。二者是良性互动的。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14,(33):20-21
1 以良法确保善治 四中全会提出的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关键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把每件法律制作成精品。法治不是简单的法条之治,而应当是良法之治。良法也不是指法律在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价值、内容、体系、功能等方面的优良,其应当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走向法治必须转变程序理念究竟何为法治?如何走向法治?近年来学者们讨论颇多。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揭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这告诉我们,法治不仅是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且法律本身是良法而不是恶法。也就是说,法治具有法律、制度层面的内容,但首先是一个理念层面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理想与价值作为立法的基础和司法的前提,法治化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历史和现实已向世人昭示:法治化要求法律观念的现代化。”〔2〕法律观念的核…  相似文献   

5.
李林 《中国人大》2014,(8):30-31
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良法善治的前提,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并转化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通过分配正义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法律准据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5,(7)
良法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法。良法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反映了全社会的意志和要求,依法治国内在地要求依良法治国,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为确保所制定的法律为良法,必须科学设定良法应然性目标体系,并实现良法由应然层面向实然层面转化,有效推进价值和规范层面的道德向法律的转化,正确把握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界限,使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有一个良法的法制前提。  相似文献   

7.
李亮 《理论月刊》2006,(7):105-107
社会流动的价值取向和法治社会价值目标的相通性是分析问题的契合点。从静态角度描述社会分化质变过程的社会分层成为分析从动态角度诠释社会分化量变过程的社会流动的桥梁。借经典法治定义所包含的良法之治和法律至上规范和完善社会流动的静态规定要素和动态运作要素理属当然。使社会流动的运行趋之于能最大可能的实现公平的法治是我们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10,(8):39-39
方工在《检察日报》2010年7月22日上载文《司法高度权威是法治先进国家的常态》认为,司法权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司法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服从,说话有效。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没有司法权威,法律就没有权威和效力,也就没有法治。当司法不对法律负责,而放弃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需要良法之治,而良法的诞生,最根本一的是立法理念正确、立法科学民主。法具有规范、引导、教育和保障等多项功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立法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不服从"是政治和法律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罗尔斯继承了契约论的传统,认为在近乎正义的社会中,满足了某些基本条件的公民不服从能够规避多数裁决规则潜在的危险。德沃金、哈贝马斯等人分别尝试从不同维度论证公民不服从,他们的论证理路不一,实则殊途同归,即公民不服从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有益补充。对我国来说,讨论公民不服从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和捍卫法治的公共精神,而且,作为社会稳定安全阀的公民不服从也将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要用良法治国。法治的固有含义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只有那些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具备良法的特点。另一方面,善治就是要将民主法治化,通过法治切实保障人民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是良好的法律在一定区域得到切实执行和遵守的持续性活动过程及其呈现出的态势。在我国,建设法治社会首先要明确法治社会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件,从而准确定位社会法治发展所处的阶段并做出相应规划。通过对当前各种观点的归纳、比较以及对法治活动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法治社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件,即良法、良法得到切实执行和遵守以及司法独立。除此之外,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构成要件还须具备"执政党守法"之特殊要件。  相似文献   

13.
"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与"良法善治"是"法治广东"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深入实践"法治广东"理论,特别要培育社会自治、厉行良法之治,基于良法行善治。培育社会自治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建设方式。实践派的哲学理论、人群呈正态分布的科学原理和治理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行善治所要求的公共治理结构,均支持这一结论。为培育社会自治,需要确立判断良法、善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14,(18):36-37
大家知道,“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什么要这么提呢?因为之前的法律规范还真的不都是良法,也不好说是恶法,至少是有一些属于良善程度不够的法。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越是执行,可能离我们的法治效果、社会效果越远。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法治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法治可以将社会矛盾转化为法律纠纷,运用良法的权威加以有效解决。以法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法律功能实现机制的完善。从立法上看,科学立法不是一句空话,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必须注重风险评估,将突出社会矛盾的处置方案优先纳入立法规划,对于社会矛盾高发的领域重点立法。当前"三失"问题(失业、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主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有过精辟的论述: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技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普遍的守法和法为善法。这两点法治的应有之久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同。普遍的守法,要求法律不仅调节、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而且还指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理顺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谷种社会行为.使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之中.这可以说是法治的形式方面的意义;而法为善法就触及到法治的最深的理念层面,人性、理性、正义成为法律的最高目标。检验法是否为善法就看它是否符合人类的理性…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1,(7):34-34
付子堂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上载文《论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认为,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将法律当作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民众正当利益的保护都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最优模式。实行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将从5个方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4,(11):18-19
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关于法治的著名论断:“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如何保证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如何保证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这些都离不开民主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良法与法治     
胡余旺 《前沿》2008,(3):96-98
“恶法非法”的良法论,是自然法理论的法治观,与之对立的“恶法亦法”论,则是分析法学的法治观。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法治,只能是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20.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石,其本质在于规则基础上的社会自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主体,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与政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弥合了国家与社会的裂痕,成为新的制衡力量。建设法治社会,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现实基础来看,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基于"制度—心理—运行—评估"的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参与法的构建、培养法的认同、维护法的运行、评估法的效果来全面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有良法、信仰法、能守法、会用法"的法治社会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