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7年3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3月份全国受灾人口649.2万人,因灾死亡20人,失踪7人,紧急转移安置15.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56.0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8.1千公顷;倒塌房屋0.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3.3亿元。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3月份全国受灾人口649.2万人,因灾死亡20人,失踪7人,紧急转移安置15.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56.0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8.1千公顷;倒塌房屋0.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3.3亿元。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截至11月30日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6人死亡,56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31.5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20.2亿元。灾情评价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截至11月30日统计,2006年以来…  相似文献   

4.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对江西造成了重大影响.截至8月11日14时统计,江西省共有18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3.9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7.59千公顷,绝收5.52千公顷;倒塌房屋1.09万间,损坏房屋2.0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87亿元.  相似文献   

5.
2006年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度概况2006年,我国因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3397.5万人(次)受灾,死亡10人,紧急转移安置1.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912.6千公顷,绝收503.8千公顷;倒塌房屋7.7万间,损坏房屋11.1万间;因灾死亡大牲畜8.2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07,(2):16
一、年度概况 2006年,我国因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3397.5万人(次)受灾,死亡10人,紧急转移安置1.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912.6千公顷,绝收503.8千公顷;倒塌房屋7.7万间,损坏房屋11.1万间;因灾死亡大牲畜8.2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06,(6):58-64
2006年5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台风,旱灾,洪涝和风雹为主。据统计,全国受灾人口5454.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24.7万人,因灾死亡9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671.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87.5千公顷;倒塌房屋4.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8.7亿元。  相似文献   

8.
3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低温冷冻、雪灾和地震为主。截至3月31日统计,2006年3月全国受灾人口644.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万人,因灾死亡1人,失踪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30.6千公顷;倒塌房屋2.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风雹以及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4月份全国受灾人口2298.5万人,因灾死亡71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259.2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09.3千公顷;倒塌房屋3.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80.1亿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06,(12):62-64
2006年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10月份全国受灾人口64.8万人,因灾死亡62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72.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26.7千公顷;倒塌房屋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截至10月31日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4人死亡,56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24.1万人;倒塌房屋146.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90.3亿元。2006年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平稳,灾情较常年同期偏轻。山东和广西等地秋旱严重。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东部、华南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8,(8):62-64
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旱灾、风雹、台风为主.部分地区遭受了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统计.2008年7月份全国受灾人口5690.1万人.因灾死亡233人.失踪64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09.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199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611.1千公顷;倒塌房屋9.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22.4亿元。  相似文献   

12.
9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台风和洪涝为主.据统计,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7147.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05人,失踪52人,紧急转移安置392.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098.4千公顷,绝收面积1102.5千公顷;倒塌房屋19.8万间,损坏房屋5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66.8亿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06,(9):12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于7月14日12时50分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再次登陆,致使福建各地不同程度受灾.截至8月11日14时统计,福建省受灾人口372.09万人,因灾死亡88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51.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0.23千公顷,绝收16.6千公顷;倒塌房屋6.4万间,损坏房屋9.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6.85亿元.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风雹以及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4月份全国受灾人口2298.5万人,因灾死亡71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259.2千公倾,其中绝收面积309.3千公顷;倒塌房屋3.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80.1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08,(9):61-63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 8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涝、台风为主,部分地区遭受了旱灾、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统计,2008年8月份全国受灾人口4344.3万人,因灾死亡200人,失踪19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9.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70.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605.6千公顷:倒塌房屋10.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8.1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4,(9):62-62
7月份灾害种类以洪涝、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主;部分地方出现风雹灾害;有3个热带风暴在东南沿海登陆;旱灾基本解除;月内我国大陆地区发生2次5级以上地震。据统计,7月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950.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829.9千公顷;受灾人口6214.8万人,死亡264人,紧急转移安置11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损坏房屋86.7万间。截至7月31日,2004年各类自然灾害累计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8758.0千公顷,绝收1758.0千公顷;受灾人口1.3亿人(次),因灾死亡737人,紧急转移安置169.9万人;倒塌房屋42.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49亿元。全国灾情月报2004年…  相似文献   

17.
分灾种解析篇2006年全国风雹灾害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减灾》2007,(2):11-12
一、年度概况 2006年,受气候反常影响,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风雹灾害比较突出,共造成全国5813.5万人受灾,死亡554人,紧急转移安置53.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87.3千公顷,绝收704.6千公顷;倒塌房屋25.8万间,损坏房屋14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8.4亿元.  相似文献   

18.
一、年度概况2006年,受气候反常影响,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风雹灾害比较突出,共造成全国5813.5万人受灾,死亡554人,紧急转移安置53.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87.3千公顷,绝收704.6千公顷;倒塌房屋25.8万间,损坏房屋14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8.4亿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7,(12):59-63
月度灾情概况2007年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台风、洪涝、滑坡、旱灾以及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大陆地区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据统计,10月份全国受灾人口2581.5万人(次),死亡34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189.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199.2千公顷,其中绝收464.5千公顷;倒塌房屋5.6万间,损坏房屋3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82.1亿元。  相似文献   

20.
数字     
正1.9亿人次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967人,紧急转移安置644.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232.7千公顷;倒塌房屋24.8万间,损坏房屋250.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20次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累计救助受灾群众6000余万人次,向受灾省份累计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94.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