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伟 《传承》2010,(12):78-79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但这次事件却遭到美国的反对。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对美外交,以化解裂痕,围绕这一事件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国民政府对美外交和事件的解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但这次事件却遭到美国的反对.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对美外交,以化解裂痕,围绕这一事件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国民政府对美外交和事件的解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伐前后,中国存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个政府,在北京政府为正统的前提下,国民政府的国际承认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各方所关注。国民政府为取得国际承认,极力展示自己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并逐步调整外交方针。列强由最初的对抗国民政府,到调整对华政策并最终承认国民政府。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的国际承认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国民参政会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民意机关。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前,参政员主要建议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国际援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促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早日形成。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参政员主要建议国民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并关注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这些提案反映了国民参政员积极进步的外交思想,并对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抗日战争不断深入和全国人民强烈呼吁,国民政府开始从舆论和外交上做收复台湾的准备,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发表,台湾回归祖国已成定局。随后,国民政府于1944年3月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展开接收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为台湾的顺利接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9年6月至1997年11月的中美关系波澜起伏,中国政府坚决抵制美国的对华制裁措施,同时积极寻求同美国接触的途径,从秘密外交到公开外交,由民间外交推动政府外交,通过多边外交促进双边外交。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重申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还为建立稳定的中美关系作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21世纪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中国对美外交政策,表明中国外交更加成熟,处理对外问题的艺术更加高超。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0,(11):86-86
<正>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并将重庆定之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同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8.
齐前进 《中国人大》2013,(18):53-54
美国长期重视和大力推行公众外交。美国会通过立法和研究听证等途径,积极参与公众外交。我应适当借鉴经验,考虑加强我公众外交立法建设。美国会公众外交立法历史悠久,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冷战的几十年间,美公众外交目标主要针对前苏联。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史密斯·蒙特法》,规定美国对外信息传播的目的,是"促进别国对美国的了解,加强美国民众与别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据此,美国国务院任命专管公众外交的  相似文献   

9.
阚道远 《人民论坛》2012,(8):166-167
基于实现外交目标和国家利益的考量,美国在中东地区大力推进网络外交战略。利用网络推销美式民主价值观,推进"网络自由"主张,输出信息技术,扶植亲美政治势力。美国网络外交对中东政局的发展变化施加了重要外部影响,但从根本上无助于实现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反而加剧了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冲突和摩擦。  相似文献   

10.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短短三个月内,中日双方均投入重兵,拼死血战于淞沪三角地带。它以国民政府战略防御方向变华北为华中而告终。为何在此短暂的时间内,国民政府会改变战略防御方向?导致战略防御方向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李宗仁认为“第一可能是意气用事,不惜和日本军阀一拼,以争一日之短长;第二可能是他对国际局势判断的错误……第三便是蒋先生不知兵,以匹夫之勇,来从事国际大规模战争。”①我国史学界一般看法认为,出于外交因素的考虑,在上海这个帝国主义在华大本营大举增兵,引起各国重视,是国民政府急骤增兵上海,导致战略防御方向转变的根本原因,它集中体现了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日本动态的外交活动,无论是以强化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对美外交,还是强调"钻石包围"的对华外交,无不体现出"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明显特征。安倍上台执政两月有余,愈演愈烈的中日岛争使得安倍的外交政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如此,安倍的频频出访也引人瞩目,先是1月出访东南亚三国,2月访美,4月下旬还将出访俄罗斯,这也是近10年来,日本首相首次官方访问俄罗斯。一直倡导价值观和战略外交的"安倍  相似文献   

13.
赵宇 《台声》2002,(12):22-23
今来以来,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台“实质关系”;台湾当局也全面推行依附美国政策,谋求实现“对美外交的重大突破”。美台关系趋向密切,令人关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会不会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呢?美台官方交流层级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布什政府上台后,放宽了台湾高层赴美访问、“过境”的限制,台湾当局也借机大搞“元首外交”,提升赴美“政府”官员的级别,加紧与美国国会和行政官员的接触。2001年陈水扁“过境”美国期间,美国在原有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原则外加上了“…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7,(9)
"过境外交"无计可施陈水扁咎由自取综合台湾媒体报道,8月21日陈水扁展开其任内的"毕业之旅"。他又借出访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等国家之机,实行对美"过境外交"。但与以往踌躇满志甚至敢于"给老美一点颜色看看"的"外交"行程相比,此次他无论如何也兴奋不起来。  相似文献   

15.
夏衍 《友声》1994,(Z1)
对外友协成立四十周年,这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1954年对外文委的成立适应了当时开展民间外交的需要,开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苏联、印度及一些北欧国家承认我们,而美、日等国政府拒绝承认,英  相似文献   

16.
谭伟 《求索》2010,(7):167-168,145
环境外交是欧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欧盟乃至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事务领导权的争夺是欧盟推行环境外交的主要原因。欧盟环境外交政策与美、日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很难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且战略意图、战略重点也存在差异。自身利益至上驱使欧盟环境外交常把环境问题经济化或政治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万征 《时事报告》2010,(8):50-5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中美关系从“一路高歌”到“风云突变”,又“迅速回暖”,像过山车,如悬疑剧,一波三折,悬念不断,不仅普通人看不明白,就是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眼镜片也是碎了一地。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美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怎么看电美关系的一波三折呢?  相似文献   

18.
1949年是国共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作为职业外交家的顾维钧,以驻美大使的身份面临艰难的政治选择。出于种种原因,顾维钧最终选择尽力维护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他利用国共和谈与南京政府内部的自由主义改革争取美援,同时大力阻止国际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49年顾维钧的政治选择,不仅偏离了他一贯坚守的职业外交理念,而且背离了时代潮流,从而导致其一系列外交努力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6月8日至18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展开为期11天的访问美国、加拿大行程。苏造访了纽约、休斯敦、华盛顿、多伦多与温哥华等城市,除安排多场侨界聚会和参加民进党驻美代表处揭牌仪式外,还进行了所谓的"国会外交"和"智库外交"。苏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使美国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放心",争取美国并进而争取岛内民众的支持。尽管苏此行  相似文献   

20.
根据福州地方档案,考察了国民政府初期福州的台湾籍民数量与从业结构、台湾籍民的不法营业活动和社会犯罪行为。从中可见“台湾籍民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福州社会的正常发展,极大地困扰着福建当局的地方行政。由于受制于领事裁判权,福建地方当局只能以外交的方式予以交涉,而无法通过正常的行政和司法手段进行解决。这是台湾籍民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当局的社会改造方案的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