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精髓集中地体现在《理想国》第六卷和第七卷。他关于太阳的比喻,关于分割线的比喻,以及洞穴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明其形而上学核心理念的。到第六卷结束,格劳孔已经完全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第七卷开始,柏拉图继续让苏格拉底给格劳孔讲故事,讨论受过教育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本质上的差异,引出其著名的洞穴比喻: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最早对敌友概念给予关注的哲学著作。本文试图分析敌友形象在《理想国》中基于何种语境被提出与被建构的。更进一步,敌友概念与正义的实现、城邦的治理等诸问题又有何关系,以此探讨《理想国》中的敌友形象与城邦中基于"敌友"关系建构起来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6.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7.
自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斐多篇》中形容道:“心灵就像一驾马车,它由驭者和两匹马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8.
詹鹏 《传承》2011,(30):32-3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有一段名言:"不研究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当然,这也不是说,不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根本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但是,理解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可以使我们更懂《资本论》中各范畴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  相似文献   

9.
崔嵬 《思想战线》2016,6(5):143
亚里士多德的“内传”文本《诗术》晦涩难解,诗之术的本质亦不易领悟。文中所提诗人及其诗作,或可作为突破口,以解求学之困。兹以第17章为例,亚里士多德概述《奥德赛》的主体内容,略异于荷马笔下的《奥德赛》。奥德修斯离家的漂泊,是家中危机的根源,而他漂泊的缘由又与一位女仙有关。亚里士多德利用荷马笔下的故事,隐喻性地说明“诗”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突显出奥德修斯的独特心志:奥德修斯拒斥女仙的挽留,执著于回家之恋,是个人对哲学的拒绝和对政治生活的回归;这一过程最终得以实现,得益于智慧女神的伪装术,亚里士多德借此指明此伪装之术正是“诗术”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海波 《人民政坛》2008,(2):37-37
新《劳动合同法》已实施。由于对新法的不理解和误读,有一些地方企业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作出一些企图规避新法的举动。那么,对于新《劳动合同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呢?首先,新《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劳动关系与订立劳动合同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明确。这部法律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型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权益都需要保护。正如“保护私人财产”写入《宪法》有利于财富的充分涌流,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宪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吕正韬 《理论月刊》2007,(10):56-59
心理战的应用在当今国家战略和军事行动中已经被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分别被誉为东西方的"兵家圣典",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不同思辨模式但同为经典的两部军事理论著作中不约而同的渗透着浓郁的心理战思想,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在两部著作中得到了极大关注和着重阐述。《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心理战思想的异同分析对当下我军心理战研究的视域拓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赞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智慧的终极关怀,本能地渴望与人类自身,以及产生了生命万物的世界.乃至更大的宇宙对话。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她起源于何时,会不会终结,终结后又会怎样等等。古往今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老  相似文献   

14.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存在的前提是人的生命存在,然而,离开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以及人的历史,我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历史,实践是历史的根基。实践是人的活动,离开历史来谈实践,实践就是空洞、抽象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看到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植根于实践,同时也指明了实践的历史本性。  相似文献   

16.
<正>1983年读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那时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我还记得《第三次浪潮》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和冲击,托夫勒书中预言"第一次浪潮历时数千年,第二浪潮至今不过三百年,第三次浪潮可能只要几十年。"仅30年的时间,互联网、新兴媒体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浪潮》中一些论述我们今天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仅被迫接受现实提出的认识模式,而且还主动创造和不断再创造新的认识模式。这就向我  相似文献   

17.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徐照伟 《传承》2011,(23):68-69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谓的最真实的快乐,可能有些人以为挣到很多钱才是最快乐的,有些人以为权力很大才是最快乐的等。为此,就《理想国》中快乐问题的提出以及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快乐进行分析,最后阐述柏拉图快乐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20.
李岚 《传承》2010,(36):154-155
《伐檀》和《硕鼠》是《诗经》中政治讽刺诗的典型代表,两诗均属《国风·魏风》,主题接近,在《诗经》中顺序前后紧贴。但两诗的主旨、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表达情感强烈程度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