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邱瑜 《云南人大》2010,(8):22-23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事业有助于推动民生的改善;而民生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教科文卫事业是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发展的教育事业既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基本保障,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2.
侯宇清 《求索》2010,(11):170-172
社会经济权利是否具有可裁判性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南非宪法法院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Soobramoney案、Grootboom案和TAC案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案例裁决,逐步确立了南非宪法法院在社会经济权利司法中的至高权力,在司法对社会经济权利的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保护事业的进步,宪法性社会经济权利逐渐可受司法裁决必将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制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时,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医疗权、住房权、劳动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正值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频繁见诸各个领域,重点涵盖"思想解放"以及对"现行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部门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亟须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四个转变",将创新理念转化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基础,切实维护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4.
陈野 《重庆行政》2011,(5):43-44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实质是改善社会资源对残疾人群体的配置状况,进而改善残疾人的处境。残疾人群体虽然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群体,更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帮助残疾人提高基本生活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对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异化程度最小,是人类社会治理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尝试.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满足个人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可以维护和增进公民的社会权利,促进公众的社会参与,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人格,从而塑造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完人”.  相似文献   

6.
唐钧 《北京观察》2007,(12):7-9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题,提出了"民生六大任务"。这与社会政策理论中主张的公民的六项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的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模式是以党委领导为一个核心要素,以政府负责为一个主导要素,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作为两个支撑点,保障民生与发展民主作为两个最终目的,基本立足点为现代管理理念,简称维护社会稳定"一一二二"模式。并对这种模式进行可行性探索,望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更阳 《中国民政》2011,(6):20-22
"十一五"期间,青海民政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按照"小财政支撑大民生"的基本思路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每年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达到70%以上,有效保障了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公共性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而且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应以补偿性公正原则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管理创新是实现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环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尤其重视的一项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生利益,只有民生建设取得成效,社会建设才能得到保障。在新时期,从实现民生幸福的视域,解决社会凸显矛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将从实现民生幸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民生视域下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问题。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对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理论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他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价值理念,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五有"。  相似文献   

12.
钮友宁 《人权》2010,(3):40-44
劳动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人类共享幸福和谐生活之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权利是所有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自由,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和积极遵循的人权核心价值标准,也是我国政府全面保障和实现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有效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迫切需要,又是实现公民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李海青 《岭南学刊》2009,(2):97-101
正义制度的有效实施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权利意识被充分唤起、责任义务观念逐渐内化,公民必然形成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切实按规范行事的普遍的正义感。这样一种正义感的培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公民德性基础,对于社会的稳定、有序与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丽红 《前沿》2011,(21):44-47
公民社会权利是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的行使及保障都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本文就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行使及保障不平等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力图就如何改变现状、有效保障公民社会权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建设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与展开,与社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功能具有一致性,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社会建设视野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权利保障,共同富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2,(4):1-1
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突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一重大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高度重视,必将对进一步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民政的职能作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5年工作的主线是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定》,把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两创"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了具体部署。这是省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现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贺然 《求索》2011,(11):57-59
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公民社会权利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它的出现意味着公民对社会的依赖、表明公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权力的支持。本文就中国公民社会权利的现状及其宪法层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宪法的角度提出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