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娜 《中国减灾》2012,(6):8-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月10日,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防灾减灾文化,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海洋减灾状况概览张兴铭,包澄澜,于惠秋(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环太平洋沿岸国家经常发生多种海洋灾害,如: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暴雨等自然灾害。由于各国的灾情和减灾活动不尽相同,减灾的成效有相当差距。一般说来,日...  相似文献   

3.
回顾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可以看到,论坛关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国际进展和未来走向,交流最新的思想理念和科研成果,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的世界减灾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球范围内公众、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的防灾意识,保护国家和社区免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世界减灾日每年都提出不同的主题,并组织相应的活动。世界减灾日主题的提出,是着力提高各层次(基层、国家、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11,(11):63-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民减灾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他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支撑,成为国家高层决策的重要智囊团成员,长期从事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资源开发与减灾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每次灾害发生后,他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从灾难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何能在巨灾和大灾之后汲取教训、变得更聪明……眼下,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让他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他  相似文献   

7.
徐娜 《中国减灾》2014,(5):34-37
正他,积极探索,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和科技应用领域勇于实践;他,开拓创新,倡导了"天-地-现场"一体化灾害监测评估体系;他,求真务实,推动了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科研和业务发展。他,就是全国民政行业首批领军人才、民政部国家  相似文献   

8.
吴弢  李伟 《中国减灾》2012,(6):54-55
20i2年5月I2日是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按照国家减灾委的统一部署,湖北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主题,加强领导,创新方式,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打造了具有湖北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凤山 《中国减灾》2010,(7):46-47
今年5月12日是第二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为“减灾从社区做起”。湖北省各地、各单位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领导重视活动组织有序 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湖北省副省长、省减灾委主任张岱梨要求省减灾办对全省防灾减灾日活动进行部署,务必取得实效。省减灾委副主任、省民政厅厅长谢松保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制定全省活动方案,报经省政府批准后由省减灾委下发到各市、州、县政府和省减灾委各成员单位。  相似文献   

10.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厚德 《中国减灾》1999,9(3):58-60
1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防灾的收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认为确定国际减灾日主题并组织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各行各业民众的减灾意识,使他们能够抵御他们的国家和社区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组织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地方的减灾能力,以及增强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广大范围对减灾的承诺。每年的主题活动在当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达到高潮。199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全球统一是10月13…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12日是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设立国家“防灾减灾日”的背景是什么?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全球的共同努力,有效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十年来,联合国有关方面在推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高度评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确立了减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89年4月成立以来,在制定国家的减灾规划和减灾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7,(5):23-23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8月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国家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参与;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各负其责,区域和部门协作减灾;减轻灾害风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7):58-58
2013年6月17-20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研究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带领由民政部、公安部、地震局、气象局等4部门有关同志组成的调研组,赴湖北、甘肃两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专题座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湖北、甘肃两省民政、公安消防、  相似文献   

16.
邓岚 《中国减灾》2013,(10):43-45
随着防灾减灾领域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近几年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对深入揭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4,(3):63-63
自2010年起,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挥论坛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建言献策的决策咨询作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决定举办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凌航 《中国减灾》2011,(3):12-13
近年来,江苏省按照民政部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突出“五个强化”,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6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70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14,(4):62-62
自2010年起,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挥论坛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建言献策的决策咨询作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决定举办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按照湖北省民政厅和宜昌市民政局的工作部署,根据《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要求,夷陵区民政局在龙泉镇雷家畈村、小溪塔街道冯家湾社区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并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为夷陵区城市、乡村建设减灾示范社区探索成功经验,并于2010年4月区减灾委下发了《夷陵区推进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了夷陵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