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闳 《今日广西》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大片:典范还是梦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该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艺术指导4项大奖,票房和评论双丰收,中国的大制作影片开始被世界关注。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6亿元投资,14亿元全球收入,正式揭开了“中国式大片”的序幕;此后4年——《十面埋伏》,耗资2.4亿;《无极》,耗资3亿;《夜宴》,耗资1.2亿;《满城尽带黄金甲》,耗资3.6亿这些影片都有这样的共同点:投资的数目都超过亿元,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史无前例;国内票房都不错,但是口水也很多,往往骂声一片,网络上更是频频出现“恶搞”之风……有人说,中国式大片,…  相似文献   

3.
在2006年中国的网络生活中,“恶搞”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雷锋、李宇春、郭德纲、赵本山、葛优、潘冬子以及铁道队员,全部都通过“恶搞”这道工序成为网民娱乐的调味品。到了8月,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互联网的视频上传的许可证、立法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恶搞”等的消息成为一根针对恶搞的大棒,“以后还有没有‘馒头’?”成为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中国人突然发现了“恶搞”带来的创意和欢乐,那么当这股旋风刮到“红色经典”的大厦时,终于出现声讨它的强大阵营——起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  相似文献   

4.
2006年“馒头血案”风行以来,恶搞就已经成疯。如今无论是“不打酱油了,来躲猫猫”的热炒,还是《康熙来了》的劲爆,或湖南卫视的“娱乐至死”,恶搞已从最早的电影娱乐领域扩大成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现象。这股恶搞旋风不仅流行于各种论坛、贴吧、聊天室等网络社区,也层出不穷反映在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上。恶搞现象的流行正在引发着传媒的话语革命。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对于中国电影界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年份,但也注定了2007年将是一个不寻常的电影年。近期几部小成本电影如《疯狂的石头》《大电影之数百亿》等都获得了圈内圈外一致好评,其中《三峡好人》更是捧了个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回家。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预测一下,200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将劲吹小成本电影之风?不得人心的尴尬大片1994年11月,中影集团首次以分账形式引入《亡命天涯》等好莱坞影片,当时的电影人员、新闻记者为了工作和行文的方便,称这些大投入、大场面的电影为“大片”。因此,这也是后来所谓“大  相似文献   

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无可避免地被粉丝化了……回眸凝望2006年这一系列文化争鸣事件,人们在论争中留下了几许笑骂、叹息、思考或者启迪  相似文献   

7.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嗜血的电影。联系其他几部同样嗜血的所谓“大片”,包括《夜宴》、《十面埋伏》、《无极》等,真的怀疑中国的大片是否到了嗜血成性、靠喝血赚钱的时代。好的艺术不是用金钱堆积出来的。好的电影不等于奢华的场面和视觉的盛宴,更不是暴力和性的简单相加。真正打动人的总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东西,是那些简单却永恒的人生哲理,是真正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故事,包括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国产大片大多喜欢表现所谓复仇的主题,但是,所有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统治者和造反者、权威和秩序的代表者或颠覆者、挑战者,他们在使用暴力进行复仇的时候几乎没有正当理由。必须指出的是:脱离了道德制约的暴力叙事且有严重的社会文化后果.是对人娄基本文明规则的违背.  相似文献   

8.
以《集结号》公映为标志的中国电影在2008进入了一个“后大片”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在短短的5年之内进发出了强烈的生机。中国电影应该认真思考进入大片之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分配资源,努力提高主旋律电影和武侠大片电影,继续做好“三方营销”。积极针对受众调整视角,在观众需求,平民视角,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嫁接打造主流电影,不断将“美国梦”变为“中国梦”,培养并发现其电影公共话语空间,打造类型杂糅的“综意”电影,努力提高大量中小成本电影的传播和发行,努力实现大片、中片和小成本电影的和谐发展,力争在“后大片”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法眼看时事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能侵权《无极》导演陈凯歌将起诉“恶搞”其影片的网友胡戈,并称胡此举为“无耻”。不过,在网络上胡戈和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支持率甚高,有人看完该短片后甚至感言“要是《无极》也这么有意思就好了”。在短片中,《无极》人物被“搞”得面目全非:女主角“倾城”变身为脱衣模特,“光明”则成了城管小队长,“鬼狼”是特派警探,“昆仑”是重要嫌疑人,“无欢”是人性扭曲的阴谋策划者。“馒头血案”告诫我们,“要对小朋友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这部让人看了喷饭的小短片一出现就被各大网站相中,并在网友中间迅…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笔者在巴黎的蒙巴纳斯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大片《卧虎藏龙》,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整出的一点好莱坞效果。那段时间,中国对外输出的影片有好几部:《十七岁的单车》、《花样年华》、《一一》、《苏州河》等,与《卧虎藏龙》相比,都是很讨外国人口味的小众电影。  相似文献   

12.
暑期强档《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席卷中国,影片时长166分钟,其中三分之一的场景都在讲“中国”。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电影市场早就让导演迈克尔·贝团队尝到了甜头。早在2011年,迈克尔·贝执导《变3》时,中国内地的票房已达到了10.9亿元人民币。为了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取得更佳的中国票房战绩,轮到这次《变4》上马,电影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中国,而不是像之前很多大片那样等到拍完电影再撒些“中国特色”的浇头上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大》2010,(1):27-27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影视剧恶搞这些名著,严重歪曲其本意,全国人大代表、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关敏认为,应把四大名著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制度上严防恶搞行径。  相似文献   

14.
王扉 《两岸关系》2009,(1):64-65
也许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回顾2009年初的华语电影,至少有这么三网部电影还是值得一说的.吴宇森的《赤壁(下)》、陈凯歌的《梅兰芳》、叶伟信的《叶问》,以及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前三部电影都可以归人史诗类大片.后者则只是一个幽默、好看的情感故事片。和他们一起扎堆在2009午前后这个“贺岁”档期的电影当然还有.例如《爱情左右》、《女人不坏》、《桃花运》……,但2009贺岁片闪亮的要角就是这“三大一小”了.  相似文献   

15.
猴年到了,掐指一算,提得上串的“进口大片”并无多少,倒是华语电影“猴”劲十足。几位在华语影坛呼风唤雨的人物纷纷集结豪华阵容,蓄势待发,让众多影迷翘首期盼,看来,2004年将是华语电影的又一丰收之年。  相似文献   

16.
一只美国“制造”的熊猫,耍着中国功夫,搅热全球电影市场。《功夫熊猫2》在中国两日的票房就突破1亿元,轻松打败《唐山大地震》等国产大片,成为新的纪录保持者。  相似文献   

17.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来照亮前进的道路。2012年11月底,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阐释中国梦。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了数十篇专家学者对中国梦的研究、分析文章,探讨“什么是中国梦”、“如何理解中国梦”、“中国梦的意义”、“如何实现中国梦”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片速递     
李虞 《观察与思考》2006,(12):62-63
<正>《大道如天》导演:宋江波编剧:刘志钊主演:张瑜、董勇、吕凉出品: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长春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张瑜影视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映时间:2006年6月22日[电影简介】黄城市号称“北方金城”,矿产资源极其丰盛。但长期以来,那里的百姓上访率极高,因此黄城市公安局局长的人选就始终是省公安厅颇感踌躇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恶搞?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网络流传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倒是一个恶搞标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对恶搞怎么看?这是一个问题。是疏导?是硬性压制和封堵?还是置之不理?这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段北生 《友声》2006,(5):32-32
2006年是“中国文化澳洲行”之年,由对外友协、中央电视台、澳大利亚澳中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文联演艺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中华情—电影时光》于6月12日在悉尼举行。4000多名华人华侨观看了演出。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年沧桑岁月。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所走过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和自豪。百年中许多经典作品给不同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其中一些著名电影插曲被反复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台词和片断鼓舞教育了整整几代青年人。因此,当于洋、秦怡、于蓝等20多位国内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