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以苏联为鉴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和明 《岭南学刊》2004,(1):61-63,7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而且造成了国家同农村的紧张关系。毛泽东以苏联为鉴,认真探讨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将“生产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对滞后。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国家的“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育和增强农村、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生活水…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是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八十年代我国农业成就显著,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加快改革开放、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经营突破了长期以来“一大二公”统一经营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邢和明 《岭南学刊》2004,11(1):61-6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而且造成了国家同农村的紧张关系.毛泽东以苏联为鉴,认真探讨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2005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奏凯歌。这说明我国已逐步掌握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这充分显现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惠农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6.
1948年,我们家住在苏州,当年庆祝苏州解放时,大家除了喊“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以外,在各种政治学习会上,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向苏联学习。那时,中国和苏联的友谊是永恒和牢不可破的,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新论摘编     
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新中国历史上已有过两次“解放农民”,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使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5%,也超过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18%。第二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8年到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55.4%;农村居…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 农村稳,天下稳。”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三农”问题, 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农民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召开,全会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这场伟大变革,带动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改革,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尊敬的编辑先生:您好!最近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组文章,深有感触。特此致函,以表达我的感悟。我是大巴山区的一名民办教师,既领工资,又要耕种土地,有关农民问题的一些情况我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对贵刊所发的这组文章特别喜欢。这些专家关于农民问题的一些高见,确实应引起人们的深思。郑异凡研究员系统考察了苏联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认为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农庄生产,剥夺了农民的几乎一切私有财产,消灭了一切私有制度,使农民变成了真正的“无产者”,集体农庄实际上是“国家农奴制”。叶书宗教授认为斯大林时期的集体…  相似文献   

11.
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并坚决捍卫的哲学命题“对立面的斗争”,其实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核心思想。他这样做是事出有因的。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联严重混淆社会和党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暴烈的手段搞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大清洗,由此,斯大林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持续出现“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现实,认为这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对立面的斗争”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哲学升华。只要我们重温一次经典作家关于“矛盾”、“对立面”问题的论述,答案也就自然明晰了。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国家兴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县有50多万亩良田被淹没,20多万农民携家带小,迁居他乡。淅川县的农民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倾注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农业,关心农民。”这是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定岐对县“一府两院”领导同志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常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费韦尔”——20世纪国际间谍舞台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西方观察家认为,这位原克格勃官员的倒戈,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奇迹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一场变革,它是从农村起步的。70年代末,被旧体制逼入绝境而又因“四人帮”的垮台获得政治上解放的亿万农民,开始自发地“分田到户”,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立杆见影”的效果。党中央顺应了群众的要求,在全国农村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与集体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几年之内就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生活水平翻了一番以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接着,以集体经济为骨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与实践》2008,(2):46-48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相继走上工业化道路。同时.他们在加快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推选国家整体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巴伐利亚试验”、美国大力发展“精确农业”、法国长期实行对农业和农民的“多予少取”政策、以色列的“高效农业”等,特别是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几乎都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成功破解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国吹响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如何有效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民心工程,倍受世人关注,更催国人思索。为此,本栏目将陆续刊登韩国、日本、德国、美国、以色列等国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以资借鉴。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斯,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痛后果之一而言,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土地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兴衰存亡。有鉴于此,本期特邀苏联史专家、中国社会及农业问题专家发表高见,以回应高层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18.
从2002年3月21日开始,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场触及到农村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农民修养生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中国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推行的影响农村分配关系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河南省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9.
农民失地失业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斯,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痛后果之一而言,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土地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兴衰存亡。有鉴于此,本期特邀苏联史专家、中国社会及农业问题专家发表高见,以回应高层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斯,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痛后果之一而言,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土地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兴衰存亡。有鉴于此,本期特邀苏联史专家、中国社会及农业问题专家发表高见,以回应高层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