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尹清杰 《前沿》2014,(13):158-160
高职大学生创业重在“育”。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四位一体”,课程支持、师资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环境支持五个子系统构成的高职大学生创业哺育体系,为高职院校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力。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扩招、就业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招聘、考录问题重重。国家鼓励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高校社会创造力。高校作为区域的文化中心,是文化服务、教育引领的重要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深远。文章结合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赛事,基于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社的建设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对苏州工职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探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深入研究,从而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4.
创客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受教育者核心素养的根本实施路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优化及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机遇。文章以解读创客教育的基本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双创”视角下高职院校创客教育实施的挑战与机遇,重点针对“双创”视角下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双创”视角下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政府、高校、学生的"三位一体"发展网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能力缺乏以及优质双创平台寥寥可数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清华深圳研究院i-Space创业平台与麻省理工大学i-Robot创意平台的分析,探究"互联网+"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双创平台建立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开设网上创业特色课程、以第二课堂形式增加学生创业知识、政府和学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这三点可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医药专科院校二年级300名大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怀有创业梦想和激情,对创业的目的认识比较理性,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教育。因此,在医药专科院校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娴熟的操作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正处在教育变革的特殊时期,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一定要进一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方法加以变革、创新和提升,这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落实高职院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途径,是目前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能力与评价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在把握立德树人科学内涵、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坚持"三全"育人与探索"互联网+"教育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开创高职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朱敏杰 《前沿》2009,(11):169-17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诸多挑战。因此,必须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创新思想政治形式、学风建设、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强化日常管理、注重队伍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创新,构建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涉法信访处于攻坚阶段,公众参与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臆测和疑虑,增强信访制度透明度。发挥党群制度优势,拓宽公众参与范围,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把信访处理结果和信访人诉求交付公众评判。让公众参与之声取代纠缠闹访杂音,成为涉法信访过程中化解难题的溶解剂。  相似文献   

12.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信任是人际之间沟通、合作以及参与组织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成年犯走上越轨的道路与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关联。人际信任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而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均显著偏离常态。调查发现,由于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故而父、母教养方式的单个维度与未成年犯人际信任水平不显著相关。相对于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典型的未成年犯而言,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复杂,未成年犯的人际信任水平则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随着人工智能不断与法律融合,法律服务领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从传统的“互联网+法律”正逐渐向新兴的“人工智能+法律”转变。人工智能运用于法律服务领域已成为趋势,原本由初级律师承担的工作正在逐渐自动化。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领域应用既有优势,也有风险,应当注意平衡人工智能与律师关系、堵塞信息漏洞、系统防范恶意利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安徽的电影文学事业取得了辉煌业绩,是“文学皖军”崛起的标志性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电影文学事业没有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进入低谷。安徽文学界应当借鉴鲁彦周等先贤的实践经验,革新题材,改进创作手法,同时树立全国意识,努力把握最新创作动态,加强与全国电影界的交流合作,争取再次进入全国电影文学创作的前列。同时建议安徽省有关部门出面组织,在安徽设立全国电影剧本交流基地,建立优秀电影剧本奖励机制,跃升安徽电影文学的创作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安徽电影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使行政协议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变得日益突出,随着行政协议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协议纠纷的案件也与日俱增。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正式将行政诉讼作为行政协议的救济渠道。然而目前我国行政协议纠纷的司法救济无论是在立法上亦或是在实务操作中均不完善,其理论研究上均缺乏系统性。从行政协议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我国行政协议纠纷的类型及司法救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筑牢我国行政协议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7.
校园讲坛是传统的课堂教授之外,延伸课堂学习内容、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和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补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作用显著。强化新时代高校讲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从创新举办形式、打造品牌效应、完善配套制度等三个方面着手,以不断推动讲坛健康发展,切实发挥高校讲坛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文化改造是“五大改造”新格局的应有之义。文化引入罪犯改造,其核心在改造,关键点在于“文”的价值和“化”的力量。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的文化才具有改造人的价值意义和归正力量。文化改造在当下的提出和实践,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凸显新时代中华文化对罪犯思想的凝聚力和文化对罪犯心灵的滋养力两个方面。文化改造罪犯的要义逻辑构成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文化来改造罪犯,解决用什么文化来改造罪犯的问题,构成文化改造的逻辑起点;第二层次,怎样以文化来改造罪犯,解决文化改造机理问题,构成文化改造的逻辑内容;第三层次,文化改造罪犯的目标何在?解决文化改造罪犯的价值取向问题,构成文化改造的逻辑目标。  相似文献   

19.
政治改造在监狱“五大改造”新格局中占据统摄地位。监狱强调以政治改造为统领,对当下我国监狱改造模式的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改造,既涉及罪犯本人,也考量监狱职能的实现,更关乎法治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其哲学价值在于:一是修复罪犯的反社会性;二是实现监狱属性的归回;三是回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在监狱的运作层面,必须把握和设计好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三个教学范畴,以增强政治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改变,体现了教师培养过程的深刻变革。教育要兴,关键在师,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此,要从教师这一职业和教师角色这两个方面正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明确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强化教师职业的师范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一名教师的长成不再只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短期任务,而是作为一名教师自身发展的长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