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桯"是古楚方言词,其义是"牀前几"。通语义为"直木"("屋柱"、"柄下节"、"登、几之腿")和"横木"。在历代文献中,各有其演变的轨迹。"桯"与"桱"、"荡"、"楹"、"樘(橕)"、"經"、"鞓"、"莖"、"莛"、"耓"、"裎"和"鞓"等字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道航 《长白学刊》2011,(1):109-113
经济功能区从"极化发展"到"泛化延伸"是必然趋势.在"极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补缺提升"、"功能外溢"、"区域合作"、"设立新区"、"融合用边"等路径实现"泛化延伸",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泛化延伸"不是"泛而滥"、"多而杂"、"广而劣";而是"泛而专"、"多而精"、"广而优".因此,经济功能区的"泛化延伸"...  相似文献   

3.
郭象的独化说由"有"、"无"以及"玄冥"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郭象以"有物之域"来揭示"性分"是"独化"之"有"的方面,以"自得之场"来揭示"性极"是"独化"之"无"的方面,以"玄冥之境"来表征"独化"是"有"、"无"统一的圆融状态与精神境界。郭象的"独化"既是一种本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问题,实现"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的统一,最终达至"独化于玄冥之境"。  相似文献   

4.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0):F0004-F0004
<正>1.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3.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最新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相似文献   

5.
《桂海论丛》2010,26(6):F0003-F0003
<正>《桂海论丛》于1985年创刊,是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本刊连续荣获"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广西优秀期刊"等殊荣,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的建设"、"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研究"、"理论探索"、"社会学研究"、"兴桂方略"、"北部湾论坛"、"中共党史"、"公共行政管理"、"法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栏目。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人大》这块"代表园地"上,一切"政务公开",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地州市专版"上"乡镇人大工作"、"经验介绍"的"连载",而且还能阅览"外地人大工作"、"信息与动态"的"简讯";"报刊文摘"将"专题报道""外国议会"、"知识百科"和"法律问答"的"特稿";"图片新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1,(19)
"雅贿"者,或糖衣裹着之贿,或处心积虑择机而贿,或投其所好择"嗜"而贿。诸如:"节日"贿赂、"婚丧嫁娶"贿赂、"慰问"贿赂、"玩牌"贿赂、"赞助"贿赂、"奖金"贿赂、"股份"贿赂、"赠藏"贿赂、"借款付息"贿赂、"招亲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推进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改变干部选拔中的不良现象,包括:重视"拔"而轻视"选";重视"绩"而轻视"效";重视"青"而轻视"老";重视"识"而轻视"能";重视"忠"而轻视"孝";重视"暗"而轻视"明";重视"稳"而轻视"冒"。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国渗透论",我们既要据理力争予以批驳,也要秉持泰然面对的态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因"中国渗透论"而放慢脚步,更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应对"中国渗透论",把握好"听"和"讲"、"同"和"异"、"内"和"外"、"官"和"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人民警察不良执法心理、表现形式及其矫正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执法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民警素质的逐步提高和内外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公安执法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部分民警执法时仍存在着"图权"、"图利"、"图适"、"图便"的心理,表现出"扫荡式"、"钢丝式"、"传统式 "、"附属式"、"保障式"的执法行为.要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目标,必须做到"五个加强":即加强"人"的教育,加强"案"的督查,加强"事"的查纠,加强"评"的创新,加强"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不少学者认定康有为是坚定的改良派,但对他是否支持过"革命"以及他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学界迄今未有过深入探讨。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不仅只是"革命"的反对者,也曾是"革命"的"推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勤王(光绪帝)",他有意取"法国革命"之意,主张兴民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1901年清廷新政后,为反对"革命派"的"排满",他重拾"汤武革命"的道德观,否定"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后,他欲打破"革命"的政治思维定式,提出"国为公有"的"革命"本质,力图重构"君主立宪"的理论基础,并阻止"革命"席卷文化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放"与"管"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放"多少取决于能"管"多少,"管"得住是"放"得开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共服务外包中的"管"包括对委托的"管"、对服务的"管"和对追责的"管"三个方面,唯有三"管"齐下,方得"管"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切实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坚持"底线坚守"和"推陈出新"相统一,坚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统一,坚持"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相统一,坚持"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坚持"理论彻底"与"掌握群众"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所宣扬的"重民"、"安民"、"保民"主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稳定,但从"民本"的语义源流、"民本"的思想特质、"民本"的终极功能、"民本"的根本性质上予以考察,可知"民本"实际上是"君本"、"官本"的衍生物,依附并服务于专制皇权,与"民主"无涉。  相似文献   

16.
吕先义 《今日浙江》2007,(22):62-62
时下不少人喟叹:"活得累".这"累"如何解释?人之不同,其"累"也各异,有"家庭累"、"婚姻累"、"功名累"、"政务累"、"聪明累"等等.  相似文献   

17.
基层政府如何执行存在"张力"的政策?既有研究关注到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通过"变通"、"共谋"等非正式运作执行被上级"加码"的政策。由于"加码"导致既有政策"张力"的增加,作为权力末梢的基层对于"加码"避之不及。吊诡的是,基层时常主动"加码"存在"张力"的政策。如何解释基层主动"制造困难"?本研究以H省J县的村干部选举为案例,揭示基层政府主动"加码"存在"张力"政策的逻辑:主动"加码"被认为是下级向上级"讨价还价"的重要方式,这基于主动"加码"符合上级对完成任务以及晋升的渴求,当基层官员执行存在"张力"的政策时,主动"加码"能够规避政策执行中的潜在风险。简言之,主动"加码"有利于基层官员"卸责"。这对既有研究提供了新的补充:对于存在"张力"的政策,基层政府通过主动"加码"可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选民通过选举程序当选为人大代表的过程中,选民享有广泛的"被选举权利",这些"被选举权"包括"平等权"、"被提名权"、"介绍自身情况权"、"知情权"、"竞争权"、"当选权"、"放弃权"等等。所谓"平等权"是  相似文献   

19.
从"郑"、"声"两个概念入手,即可发现"郑声"含义的广泛性及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变化,进而发现"郑声淫"即"郑声"在形式和内容上"过其常度",因此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为维护代表旧秩序的"雅乐",孔子要求取缔代表新秩序的"郑声"而呼吁"放郑声"。自孔子提出"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以来,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一直聚讼不已,迄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郑声"为何、"郑声淫"之"淫"该作何理解以及孔子"恶郑声"、"放郑声"的原因何在,以期对相关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辩证地说,传统诸子的"义利观"存在差异性,但剖析其基本意涵,"义利合一"的主导价值使其在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义"及"利"的历史客观性,具体展现在"法"与"礼"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分"的中介,"法"以"罪"有应"得"的逻辑来扬弃"义外之利";"礼"藉以"德"获"得"的"礼数"来固守"义中之利"。"义""利"之辨的生成与发展对于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中"良法"和"普遍遵从"两个方面的要求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