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编读往来     
《台声》2011,(11):112-112
【读者来信】 台声杂志社同志,我是《台声》的老读者了,对台湾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台声》杂志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入地五人识和了解,而新《台声》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每个栏目都能让我从中受益,期待《台声》有更好的发展,支持《台声》!  相似文献   

2.
“我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因为这,很多人打击过我,赵宝刚就曾相当直接地对我说‘你长得太难看了’。虽然备受打击,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我的长相对我的演艺事业有局限,我很清醒地知道演员的形象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你的才华和演技。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小姑娘喜欢我了,我想我也能挤进偶像派行列了。”从《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征服》,到《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潜伏》,孙红雷走了一条由坏变好、由鲁莽硬汉到斗智斗勇的特工人员的戏路。  相似文献   

3.
回忆     
当《人事与人才》即将从三湘期刊界消失的时候,我这位老作者、老读者的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一片永远难以忘怀的回忆……请王康论证《人事与人才》刊名《人事与人才》诞辰之时,我早早与之结缘。也许,我是这本杂志的作者群、读者群中最早与之结缘的一个人吧。话要从头说起。《人事与人才》的前身是《劳动与人事》,我是它的热心读者和作者,自然就与编辑们成了好朋友。因为机构改革的缘故,劳动人事厅这个机构将不复存在,因此,它的机关刊物《劳动与人事》将随着劳动人事厅撤销而消失。于是,人事厅酝酿创办一份新杂志,当时他们准备以《人事…  相似文献   

4.
《楚天主人》编辑部:我从人大机关调入工商从事领导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我仍一如既往地爱读《楚天主人》。作为老读者,我从创刊第一期到现在,基本上都拜读过,特别是《法制纵横》、《工作研究》、《理论前沿》等栏目,我常细细品味,反复阅读。有时因出差在外,回来又赶快补读,我不愿漏掉任何一期。可以说《楚天主人》伴随我4年多了,它是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我何以如此爱读《楚天主人》?一是信息快,知识面广。一刊在手,基本可了解当前全省人大工作的动态和信息。《楚天主人》涵盖了人大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它几乎是人大工作的一部教科书。二是栏目丰富,形式多样。理论探讨与普及法律知识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受益。  相似文献   

5.
今年11月,是《民族工作》二十岁的生日,20年时间,从呀呀学步的“幼童”成长为能肩负重担的“青年”,该有多少回忆和感慨……。为了祝贺和纪念,也为了总结和展望,本期特别组织了领导的题词和勉励、二十年精彩回放、我与《民族工作》等文章及图片资料,与所有关心爱护《民族工作》的人共享。 现在,作为云南民族工作战线上唯一的一本专业期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又欣逢盛世,有理想有朝气,一定能再创辉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前我爱看动画片和武打片,那多有意思呀,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聪明的小老鼠把猫要得团团转,真有趣。再看那些武打片,那些“功夫人”多棒呀,会飞檐走壁,能靠“功夫”打天下。我还想,自己要是也能有一身功夫就好了,这样,不但谁也欺负不了自己,而且还能见义勇为,帮助其他弱小者呢。但自从观看了爱国主义影视片后,我可变了。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真正值得我们观看、学习的影片。我先后看了《红孩子》、《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党的女儿》等优秀影视片。我…  相似文献   

7.
多角度报道     
我是《今日中国》的新读者,刚刚捧上这本书就被它精美的图片、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了。但我认为《今日中国》的时事报道和分析是单一观点的阐述,而实际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都会从不同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我认为最好能刊登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以增加时事报道的可论性,以引起读者的广泛参与和讨论。此外,我希望《今日中国》能够报道一些国外的经济情况及国外成功企业的经营之道并与国内企业的经营战略做一个对比分析。多角度报道@宋燕梅  相似文献   

8.
从认识《中国民政》到现在,已近6个年头。在接触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她十分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可谓跟咱们民政人心动相通。1992年我刚参加工作,由于从小爱好文学,也就不时向《散文》、《青年作家》等文学刊物投些稿,也在地方民政刊物上发表一些稿件,而很少给《中国民政》寄稿。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中国民政》是国家民政部的机关刊物,一般刊登领导讲话、重要论文等大文章,哪能顾得上给基层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通讯员提供版面。这种神秘感和自卑感一度使我对忡国民政》敬而远之。一次偶然的接触,使我对她有了重新认识,原来…  相似文献   

9.
张扬 《同舟共进》2010,(8):71-72
我觉得《同舟共进》越办越好,2010年的封面更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刚收到第5期,一看目录就把我吸引住了。里面的作者都是极富真知灼见和对国家和民族很有责任感的人。算起来,我跟《同舟共进》的友谊已经持续十几年了,多篇重要的、很有影响的文章都是在贵刊发表的。一个刊物能办得像《同舟共进》这样典雅、高贵,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显然,我与《中国残疾人》息息相关,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我县9800多位残疾人中(残联除外),仅有我一人订阅《中国残疾人》杂志,这真是一件憾事!据说《三月风》杂志有温馨的感觉,能吸引人,而  相似文献   

11.
陈海东 《前进》2011,(1):55-55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面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身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我深感读书对励志和成功的重要性。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就使我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12.
一直冷冷清清的话剧市场突然红火 起来一位戏剧导演说:“即使在两年前,我也想不到话剧会有今天。”两年前,话剧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而现在,提起林兆华、孟京辉,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很多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半天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孟京辉导演的《臭虫》,张广天、黄纪苏等集体创作的《切·格瓦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屋外有花园》,莫言编剧、空政出演的《霸王别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日出》和《风月无边》等连续上百场次的演出,使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了。话剧:让我欢喜让我忧 …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编辑部:我是个已连任两届的老代表了,每年的人代会上,我都会有两三条建议意见提出。令我惭愧的是,许多仅当了4年代表的人提的建议比我这个当了9年代表的人还多。他们从刚当代表时对人大制度的不甚了解。到今天的成绩,进步之大,让我自愧不如。本届人大换届在即,今年很可能是我当代表的最后一年。我很希望自己能在这段时间里有所作为,因此写信请教,我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速读     
《人民公安》2008,(9):9-9
“我怎么能饰演他.武大郎太丑了,我这么帅气,合适么?是谁这么缺德推荐我演绎这么一个人物?我非得找他们算账不可。” ——对于《水浒传》中的人物,潘长江坦言最喜欢的人是武大郎.因为“这个人物老实善良.讨人喜欢”。但当有网友推荐他在新版《水浒》中饰演武大郎一角时.潘长江立即发出抗议。  相似文献   

15.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一句被说烂了的名言。但若换成:读一本好书,我就能改变世界——你信不信呢?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美国人曾写过一本名叫《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的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当然其中还有一本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相似文献   

16.
老鼠大概是这天底下最没有人缘的动物了。从《诗经》里的“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到张爱玲《色·戒》里细眼尖脸“有鼠相”的汉奸“易先生”,老鼠总是与贪婪、狭隘、狡猾、肮脏等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于岳 《黄埔》2013,(4):58-60
2012年11月,我从台湾购回一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第十五总队同学录》,这是抗战时期黄埔七分校的珍贵文献资料。这本同学录是一个64开精装小册子,历经沧桑,已非常陈旧。其中收录了全部1583名毕业同学的姓名、籍贯、通讯地址等,并且每个人都有照片,这是非常难得的。需知抗战时期的其他分校,可不是都有条件能做到这一点。我曾整理了武汉分校第七期同学录的资料,一经发布于博客上,找我寻求长辈资料的黄埔后人络绎不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此项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如果有谁能在困难中成全他的家庭,在无望中帮助他实现某种愿望,那么,谁必将成为这个人一生无法割舍的爱。《人大建设》对于我就是这样。她是我的至爱。  相似文献   

19.
傅少强 《台声》2003,(1):39-39
《台声》杂志20周岁了,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自然为它的成长壮大感到高兴。我与《台声》的交往十分偶然。记得是1994年,我刚到台办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报道。那年写了一篇台商投资农业的通讯,想投稿,但那时大陆专业的涉台刊物的确太少。偶然看到一本刊名《台声》的杂志,觉得内容比较吻合,于是寄了去,当时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料过不多久,一位《台声》的编辑打来电话,说稿子不错,要采用,希望能寄几张照片。从那开始,我和《台声》就有了交往,至今已8年了。这期间有时是我主动寄稿去,有时是…  相似文献   

20.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