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华的、虚假的、搞笑的、轻飘的、怪异的、低俗的,反倒是好的,会受到举国的热捧和追风。而那些高尚的、纯净的、正直的、典雅的,反倒是背时的、保守的,最后成了“不怎么”的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浮躁,成了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特别严重的问题。中央最近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有所指的,也是“对症下药”的。当然,价值观的扭曲,正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常见病。在惟利是图的社会价值认同下,又有多少人会下功夫去“修身养性”,提高音乐素养呢?所以,时下的音乐堕落到仅仅是人的“情绪宣泄”、“个性张扬”的需求的境地,便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2.
闲话做人     
从字面上看,“会做人”三个字无褒意也无贬意,生活中它却是人们用多了用惯了用省事儿了的一个对人略带贬意的概括。甚至于有人特别害怕别人说他会做人,当自己被说成“真不会做人”时倒能生出几分自得。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3.
浜尚亮 《人民公安》2013,(15):58-62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时,是不是对犯罪的容忍度也会相应加大?197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后期,日本列岛一片歌舞升平。这时,发生了一起让全日本喷饭的“成功”的假金库案件。因犯罪手法巧妙,考虑周全,案件本身很成功。可是,正是因为太成功了。导致犯罪嫌疑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更奇妙的是,几乎没有人站出来谴责这起案件,反倒有不少人对犯罪嫌疑人表示欣赏。  相似文献   

4.
“你‘绝筋’,你还当局长哩?”,“赋娃子没进拘留所,我反倒进来了!”,“没结果我不回家。”上述这些话都出自陕西省吴旗县农民白彩珍之口。因为这样几句话,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妇却经历了一生中意想不到的跌宕;因为这样几句话,原本生活平静的她成了近段时间新闻煤体的焦点;也许同样因为这样几句话,她的一生会发生变化,她给社会带来的反思也会恒久。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安》2013,(19):3-3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谚语流传至今,依然让人受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曾经令人们羡慕、嫉妒的职业仿佛成了明日黄花,反倒是一度曾被人们小瞧的、新型的行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因为它们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呆久了,慢慢就会嘴嚼出些许异国生活的内在滋味。当初那种莺歌燕舞、车水马龙的感观表象,渐渐地就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及社会底蕴的不断询问与凝思! 为什么一昼有白天与黑夜?有时候最简单的问题其实最难回答:人类对“人”的探寻由来已久,而“人”际间的自然纷争与社会纷争也从未停息。自从“人”有了社会含义,情况就倏然复杂起来。哪一天“人”成了制度、宗教的奴隶,“人”是什么就成了大大的疑问,简单而复杂!前不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总让人感觉到有点浮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一颗颗流星。企业效益曾立竿见影,然而也只是过眼云烟,一晃就销声匿迹了。企业的“浮躁”会直接影响到人员稳定、工作效率、文化氛围、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各方面,员工个体则会产生职业倦怠,团队会变成一盘散沙,缺乏动力。人力资源管理者该如何应对浮躁氛围下人力资源的躁动不安?  相似文献   

8.
西方有些人老是挥舞着一根“人权”的大棒来打我们。他们口口声声喊“人权”,好象唯独他们关心中国人做人的权利,真理全在他们手上;而我们中国人反倒不关心自己同胞做人的权利,尽管洋大人一再呼吁(实际是逼迫),仍然是冥顽不灵,真是愚昧之至了。 然而人们也不能不怀疑,这些洋大人究竟是不是真关心,又是怎样地关心我们中国人的做人的权利。因为我们记得很清楚,正是他们(也许是他们的父兄、祖父辈)到我  相似文献   

9.
“献了爱心,反倒伤心!”家住上海杨浦区的志愿者李雪最近为一家医院在社区的义诊做了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对方连句“谢谢”也没有,自己似乎成了免费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青年浮躁心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一篇题为《与年轻干部谈成长》的文章中谈到:“目前,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但也有少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笔者理解,这里的所谓“浮躁”,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浮躁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故此,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青年浮躁心理及其主要表现所谓青年浮躁心理,指的是青年行为主体产生和…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我省偏僻的山城丽水,8位年轻人澎湃着青春的豪情,高扬着艺术的信仰,成立了旨在推动丽水摄影发展的民间组织:“闪光影会”。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组织,让丽水摄影载入了我国摄影史册,并大步走向世界。多年之后,丽水摄影人习惯于将这8位年轻人称为“八大金刚”。他们中的吴品禾、初小青等人成了丽水摄影的先驱,也成了推动丽水摄影走向辉煌的骨干力量。1980年以后,“八大金刚”不断与社会各界联手举办摄影培训班。培训班扩大了摄影在丽水的影响,也培养出了丽水第二代摄影人,而丽水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丽水摄影人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如今,丽水…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中有道德的起点,叫恻隐之心。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反倒是“人权”,是入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毅 《北京观察》1999,(9):33-35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大法”、“神医奇术”、“特异功能”等等的流布全国,以及最近中共中央宣布“法轮功”非法和对之的取缔,引起人们的广泛瞩目。这些风波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全国成千上万信徒,会对诸如救世主临凡救世、奇术祛病、乃至“耳朵听字”、“水变油”之类层出不穷、荒诞不经的神话和戏法笃信不疑,甚至弄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我们说,任何健全的社会中都难免有少数人误入非理性的泥沼,如“太阳圣殿”、“奥姆真理”等邪教在一些国家的蛊惑人心。但是像我们这里数以千万计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窝蜂地狂热信奉那些显而易见地具有巫术性质的“大法奇术”,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日益昌明、而我们年年纪念“提倡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也已经整整80年的时候,全社会反倒出现了如此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趣味概念     
◎马其诺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为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花了10年,耗费巨资,在法国东部国境线上构筑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二战期间,德军经比利时从法国北部攻入,轻松地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顿时成了无用的摆设、愚蠢的代名词。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给法国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此忽略了防备,也丧失了战斗力。这让人联想到螃蟹、虾、乌龟等一些有壳动物的遭遇。乌龟螃蟹们没能因为独有的硬壳成为动物界的霸主,反倒成了处处受人欺负的“弱势群体”。厚硬的壳固然是极为有效的防…  相似文献   

15.
<正>就国家而言,太平、安康、稳定、持久是理想的发展目标。就个人而言,岁月静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太浮躁了"。在当下中国,"浮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人们用以阐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人们对浮躁和摆脱浮躁有共识,却难逃"浮躁—焦虑"恶性循环。从个人的急躁、惶恐,到社会整体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对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制度层面对经济效率的倾向性引导及社会整体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阶层、行业的藩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良性运行。"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  相似文献   

16.
微观点     
《人民公安》2012,(4):29-29
自己宽恕自己? 段郎说事:社科院调查显示,近四成公职人员认可当“裸官”。且级别越高的公职人员对“裸官”更宽容,甚至超过半数认可子女拥有外国国籍或者外国永久居留权——宽容“裸官”的人或许正是“裸官”自己,且他们心里最清楚,这个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正是他们所作所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华 西都市报》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在成都演讲 ,痛陈“科技浮躁” ,大获听众共鸣。秦院士指出 ,各级领导希望自己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制定计划时往往“浮躁”起来 ,只重数量、速度。科研单位也越来越浮躁 ,热衷于口头创新、会议创新 ,却不脚踏实地地在实验室里创新。例如医药卫生界 ,从3年前“一个实验室一年完成全部人类基因组测序”到最近的“5年完成全部人类器官的复制” ,简直等于天方夜谭!其实 ,“浮躁”不是今天才暴发的流行病 ,也绝非科技界独有的行业病。曾将“浮躁”提高到登峰造极甚至是空前绝后水平的 ,也许…  相似文献   

18.
杂说刘震云     
有消息说,刘震云2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将压缩成10余万字出版,“故乡面”成了“压缩饼干”或许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吃原汁原味的“故乡面”,不愿意啃“压缩饼干”但面对浮躁世事能历时8年写出这部长篇,足见刘震云挡住多少诱惑  相似文献   

19.
水清 《今日广西》2010,(11):42-43
网络时代,“宅”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群中尤其流行。“我很宅.但我并不孤独。”“宅字当道”.固然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然而,人明明是社会动物.为何发展到现代文明。反而个个更乐于“养在深闺”.离群索居?在“宅居”生活背后所凸显的是浮躁的社会生态、不当的教育理念等一系列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20.
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早在1845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并且指出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1847年6月,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