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客户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认真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积极打造"指尖上的网上政府",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在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政务新媒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功能定位不清晰、建设运营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政务公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政务公开固守着"权力本位"的意识,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由行政机关决定。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互动性更强,公众的参与热情高涨,这就要求政务公开必须回归"权利本位"。实践中,政务公开在公开的方式方法、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环境,政务公开必须转换路向,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变单向公开为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务微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其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均衡以及运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两个方面。以江西政务微博作为案例,分析了江西省政务微博的整体发展水平、管理能力及相关管理问题、关键议题解决与运营水平。提出了地方政务微博运营管理机制完善与创新的若干建议:面向新媒体,制定全面、可操作性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政务微博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沟通职能;加大自我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分布、账号管理、发布、互动、服务等维度出发,对上海市政务微信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构建全面覆盖多个维度的政务微信分析评估框架。基于研究分析的结果对提升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力和成效提出建议:政务微信在整体布局上应从"立体化"全面开花迈向"关联式"顶层设计,在账号设计上应从部门导向转向用户视角,在信息发布上应从重产出变为重效果,在政民互动上应从问答走向互动,于在线服务上应从信息查询迈入全流程办事,在评估方式上应从单账号、单维度转为整体性多维度。希望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上海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力和成效,并为全国其他地区政务微信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发布"作为全国开通比较早的政务新媒体,2011年开通微博账号,2013年开通微信公众号,目前"双微"影响力不仅在江苏省内政务新媒体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也屡屡获奖。团队的工作人员自称"小布",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如今的成熟,经历了不一般的成长路。政务新媒体的阶段性经验和成就都会稍纵即逝。这是南京发布工作室小伙伴的切身体会南京发布从初开始亮相便以"小清新"的形象和网友沟通。下雪了,南京发布会俏皮地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我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塑造政府公信力、展现政府自信的重要措施。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条件下政务公开路径与方式创新进行探讨,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促进政务公开,推动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深化政务公开是不断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和治本之策。当前,全国城乡两级基层政权机关已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但在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以确保政务公开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存在几个难点问题1.公开内容实现高度透明化难。在可公开的范围内,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透明,这是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相当的“暗箱操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2015,(1):59
2014年12月25日,新华网发布《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活跃度继续提升,内容更加趋向于多元化,风格更加亲民,互动更加明显;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在内的政务新媒体,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对2014年全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的运营成长情况进行了统计:1政务微博。2014年,"微博国家队"在各大微博平台中均成为传播最为活跃的第一梯队成员,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国政务微博  相似文献   

9.
王首程 《人民论坛》2012,(10):50-51
有舆论批评说,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扭转上述被动局面,需要引入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众包"理念,建立政务微博的运营模型  相似文献   

10.
深化政务公开是不断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和治本之策。当前,全国城乡两级基层政权机关已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但在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以确保政务公开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对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靖鸣教授。靖教授从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运营维护等方面阐述了对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务公开制度实施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忠桓 《湖湘论坛》2002,15(5):44-45
政务公开制度在全国乡镇已实施了一年多,其状况和效果如何?笔者就此到一些地区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乡镇有力地贯彻了中办、国办关于实施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1.政务公开的观念滞后。对政务公开的必要性、作用、意义认识不到位。乡镇干部对农民对乡镇政务公开的迫切要求的回应性不对称。一些乡镇干部认识不到乡镇政务公开对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抑制权力寻租及腐败现象,对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治理农村经济环境、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的蓬勃发展,政务微博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在全国开始迅速发展应用。文章就当前大连政务微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切实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田少婕 《传承》2009,(12):120-121
我国政务公开法治化发展中存在着政务公开的主体具有局部性、公开内容具有选择性、公开程序机制不健全、公开救济机制缺乏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各部门职责;规范政务公开的程序;扩大政务公开的主体,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完善政务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2013至2015年湖北全省各地、各部门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开设的政务微博账号,及其公开政务信息方面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对政务微博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以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逐步提升信息公开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务公开法治化发展中存在着政务公开的主体具有局部性、公开内容具有选择性、公开程序机制不健全、公开救济机制缺乏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各部门职责;规范政务公开的程序;扩大政务公开的主体,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完善政务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黔府办函[2019]1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23号)精神,切实解决我省部分政务新媒体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在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李牧  关帅锋 《理论月刊》2009,(6):145-147
政务公开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制度,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系统认识"两型社会"中的政务公开及其价值,并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创建环境与资源政务公开网、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增强行政主体法律义务性等方面入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可以有效推动"两型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政务新媒体"社群化"已是大势所趋,它不仅有助于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务信息的快速传播,还有利于实现政务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快速和精准对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使政府赢得更好的公信力。因此,要想真正发挥政务新媒"社群化"模式的功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第一,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府",为政务新媒的"社群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     
正中国的历史智慧是"国霸必衰",而不是"国强必霸"。——4月2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视频交流时表示不言不语,自言自语,胡言乱语。——部分政务新媒体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需进一步加强监管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