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武汉商业历史为线索,对武汉商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文化的传统与继承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的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也是羌族社会中口述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释比和与之相关的释比文化成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极其核心的内容,释比和释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这是灾后文化重建,以及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7.
于师号 《求索》2012,(11):92-94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江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明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 ,体现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0.
"一把手"权力监督难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一把手"权力的基本态度实际上是基于权力与善是能够实现完美结合的思维模式,是"一把手"权力通吃的思维模式,是权力面前存在人格差异的思维模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模式,对制约和监督"一把手"权力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解决"一把手"权力监督难的问题,除了进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之外,还有赖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批判,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