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华夏子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前赴后继.进入夏、商、西周奴隶制和战国封建制以来,中华民族深受农业文化及儒家思想影响,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观念一脉相承,根深蒂固,传播不止,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核心民族精神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来看待的关键,是证明组成它的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即内在统一性),并澄清其一体性的核心义涵、形成的历史纽带和维系的根本观念。因此,中华民族一体性的核心义涵是国家政治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形成的重要纽带,应该是在民族与民族、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起中介、缓冲作用的"混血"民族及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一体性的长久维系,在深层次上须有国家统一稳定观念、民族平等团结观念、思想多元通和观念和文化多源共建观念。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及国家实践。基于地理环境,傣泰社会发展出以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勐的政治制度以及围绕着勐形成的国家观念。勐具有内在的分散性和分化性特点。耿马土司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既是以木邦、勐卯为中心的傣族各勐分化、竞争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缅甸曼陀罗国家和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国家在这一区域的扩张。耿马处于缅甸曼陀罗的最外圈,只有在缅甸出现卡里斯玛似的君王时,才短期将其纳入缅甸王圈,不过此过程却为耿马带来了佛教信仰,并因此强化了统治者的精神权威。明清大一统王朝的土司制度则是"因俗而治",在适应傣族勐制的同时,也通过设府派官、分而治之以及控制土司承袭制度来改造以勐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进而改造其国家观念。分散、层级的权力趋于集中,大一统国家的观念在耿马逐渐确立起来,大一统国家逐渐成为耿马土司认可的唯一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文教交流,应立足于爱国主义基点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其精华,就是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释家互相撞击、吸收、融合,而儒家文化最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注重治国安邦之道,主张“大一统”,追求“天下大治”,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以安家。”这种心系天下安危的爱国思想,熔铸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锻炼了炎黄子孙的理想情操,建构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渗透于名山大川、人文胜迹、热土故园之中,成为深厚的历史情结。历史爱国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这种升华体现为新型国家观念的升华、新型社会观念的升华和新型个人价值观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思想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大一统思想,对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政权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之下,他们为追求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思想。“大一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哲学基础和道义基础 ;“天下一体”是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和维护中国统一的一面旗帜 ;胡汉两制为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有其鲜明特征,既是国家对公民成员的一种政治与道德原则要求,也是公民或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一种道德品质;既是全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又往往以大一统的政治疆界、统治、政策等作为实体依托;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又有博大的世界情怀、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政治要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依托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协和万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一统源远流长,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这一特征,对中华大一统的观念形成及过程沿革作些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中华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大一统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思想,形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但是,这种思想的雏形,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周武王灭商,随后周公率...  相似文献   

16.
纵观历史与未来,当今之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乃是民族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惟有统一,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文化力。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文化力中。孔子《春秋》的“大一统”主张,苟子《王制》“天下为一”,吕不韦《吕氏春秋》“一则治,两则乱”等。近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祖国统一的思维发展上升的必然与智慧结晶。同时,“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发展超越。它远承传统的以国家民族统一为核心的大一统观念。它也是对传统的“因俗而治”与“意在羁縻”的边疆政策的一种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看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辉县市文物管理局张有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追求统一与和谐,称之为“大一统”思想。“大”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原意是指周朝时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来泛指统一。“大一统”,指封建王朝统治全...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话语体系下,民族具有历史性、特征性和发展性,奠定了民族实体理论的基础。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民族实体理论,包括民族属性、民族特征、民族结构、民族意识等相关概念。目前来说,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生活等自然属性的社会主义民族实体,并发展出了鲜明的和合和大一统心理特征。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有着强烈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的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单元都为民族实体的现实语境下,因国家发展目标的确立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更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的实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