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行走在山路上》不仅是作者阅读陈映真小说《山路》的体会,这一体会的深刻之处在于,书写革命者的重点其实落在了对"革命之后"如何继续前行的焦虑,正如陈映真自己所言,"赴死与囚锢,会不会终于成为比死、比半生囚禁更为残酷的徒然"呢?恰恰是这种焦虑,使得"行走在山路上"同时也揭示出作者进一步思考如  相似文献   

2.
李勇 《台声》2019,(20)
<正>这是一篇考察陈映真"中国情感""中国立场"的由来与价值的论文。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具备了"日据""本省人""入狱""对大陆当代社会发展的批评"这几个背景"要素"的陈映真,能够矢志不渝,终其一生坚定中国情感与中国立场?论文主体部分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发现,"白色恐怖"带来的伤痛、鲁迅作品(尤其是《阿Q正传》)的启蒙、家庭环境的影响等,是陈映真少年时期萌生中国情感的重要原因。在陈映真成年后,这一情感又随着阅读左翼书籍、入狱等种种经历得到巩固与加强。论文随后进一步分析了陈映真的思想构造,  相似文献   

3.
<正>陈映真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论述比较偏重于从精神气质、政治立场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一文独辟蹊径,在更具体的"国民性"思考与批判层面,指出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富有创造性的接受和转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台湾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比附,需要注意陈映真所发挥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陈映真与鲁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1960年前后甫入文坛的陈映真喜爱、赞赏钟理和作品,据此扬弃现代主义,初步建立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早于叶石涛数年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概念,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1977年陈映真却撰文批评了钟理和小说《夹竹桃》,这一反差缘于时代、社会和文坛语境的变迁。陈映真《原乡的失落》与《"乡土文学"的盲点》堪称姊妹篇,因它们都针对着史明"台独史观"及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以台湾为中心"等暧昧词语中隐含着的分离主义苗头和倾向。钟理和的缺失是他于新生中国的分娩期所必有的混乱和阵痛中,未能看清整个中国的"正体"和"实相",从而发生了民族认同上的动摇。这一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然,青年作者詹锡奎发表于1977年12月的《再见,黄砖路》率先触及了日趋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引起了各界较大反响,如陈映真特为撰文,以“啊,这种文学,终于产生了”①的惊叹,对其开拓性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但是这类题材小说的大量出现,还是80年代以后的事。仅1983年前后,就有姬小苔的《有情归梦》、杨小云的《明日之旅》、萧飒的《少年阿辛》等长篇。它们是台湾社会问题在文学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台声》2020,(1)
正2016年11月22日,初冬,飘雪的时节,陈映真离我们而去。作为著名的作家,陈映真的作品感动着无数人,影响至今;作为爱国者,他积极奔走海峡两岸,大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参加全国台联等单位主办的纪念陈映真征文大赛颁奖典礼的陈映真先生遗孀、两岸专家学者、"纪念陈映真征文大赛"部分获奖者和参加"寻访陈映真原乡文化采风研习营"台湾营员等百  相似文献   

7.
赵牧 《台声》2019,(20)
<正>本文别开生面,就陈映真小说中的日本叙述展开分析。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将军族》及其中《荒城之月》等日本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殖民史意义,做了很优秀的分析;其他部分也多有独到之处,但也偶见率尔的断语或不甚正确的文本记忆,但均属瑕不掩瑜。本文所重点处理的知识分子主体创伤、日本殖民与中国革命在主体内部的复杂纠缠,以及殖民与后殖民之间的关系清理……,让我们对陈映真早期小说中比较隐晦曲折的"日本"面向或因素,增加了了解,客观地说,也对更全面掌握陈映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陈映真小说《山路》(1983)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对女主人公蔡千惠形象的分析,阐释陈映真左翼思想与文学镜像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双生"的生命体验与对市镇知识分子的灵魂洞察,形成了陈映真小说创作的原初构图;基督教的赎罪与牺牲,与左翼思想中对底层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构成了蔡千惠形象的崇高之美,而她前后形象的差异与矛盾,源于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再度模拟。左翼知识分子由"革命的挫折"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无法直接言说,必须加以"性别转化",以女性的形象重新编码,并重构男性历史。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9,(23)
<正>11月26日至12月2日,"走进青年——纪念陈映真系列活动之陈映真文学周"在华侨大学举办,10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在华侨大学文学院讲授相关议题的公开课,从陈映真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到他反帝的民族主义,再到他对"台独"的深刻批判等多角度诠释陈映真。期间,还组织了台湾的嘉宾走进陈映真原乡,感受泉州当地的人文历史。"大清国,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石盘头,楼仔厝……"伴随着华侨大学文学院青年学子们的朗诵,11月27日,由全国台联、中国作家协会、台湾人间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走进青年——纪念陈映真系列活动暨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22日,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北京离世。又一位"老灵魂"在这个飘雪的11月踏上归途。陈映真的文字对两岸的无数人都产生过巨大影响。2018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由全国台联主办,全国台联文化宣传部、陕西省台联承办的陈映真纪念活动在北京和陕西举行。机关座谈,铭记与传承陈映真精神陈映真先生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  相似文献   

11.
温晔 《台声》2019,(20)
<正>这是一篇关于陈映真早期作品中外省人书写的征文,选题较有新意。作者发现,在台湾本省籍作家中,陈映真是为数不多的以外省人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异类"。通过对陈映真早期作品中外省人故事的爬梳与分析,作者体会到了陈映真先生对外省人历史际遇的"理解之同情",以及期盼族群和解的良苦用心。文章主题突出、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一代青年,"和陈映真相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其间横亘着太多时间、空间、历史、现实乃至政治与艺术的壁垒和障碍。如何才能"死火重温",找到彼此之间的感应与脉动?依赖的往往不是长期的理性思考,而是阅读中忽然被某束"神启"般的光芒照亮,这束光,也许不是英雄的豪迈礼赞,更多带有理想逝去之后的不懈坚持,如《山路》中的蔡千惠,当革命理想在世俗生活面前崩坏时,她依然执着于  相似文献   

13.
<正>《加略人犹大的故事》是一个基督教家庭出身,经过"红色经典"洗礼,思想、知识和情感日增激进,渴望展开行动却不可得,以至充满激忿地挣扎着的、廿四岁的、刚刚结束"生命中的第一个青春"的爱恋的左翼青年,师从鲁迅"故事新编"的叙述方法,"充满创造和审美的"改写《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为走向背叛的革命者的故事。论文指出,青年陈映真以此"抒泄"追求左翼理想的"焦虑和孤独",从而  相似文献   

14.
<正>陈映真是台湾统派的著名领袖,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大陆同胞所熟知和钦佩,但他的思想却和大陆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氛围相背离,以至于被某些人视为"落伍者"。作者原来既知道陈映真,但又不了解陈映真,可说是标准的时代思潮下的产物。由于偶然的因素,有机会系统阅读陈映真的作品,才豁然发现,他对当代中国许多感到困惑的现象,都可以在陈映真的思想里找到解答的方向。本文获得8位评审的一  相似文献   

15.
<正>陈映真先生对语言所透露的人生丰富性极为敏感,本文作者藉由他的三个小说人物的言语,即《山路》里以日文书写的蔡千惠及《忠孝公园》里说一口破碎日语的林标和讲着流利日语的马正涛,来揭示出"语言从来不单纯是工具而透明无色,……也蕴含了朝向或是背弃民族魂灵的可能。……还包含了某一语言所可能通达的伦理话语以及历史传统"。这些被日本殖民者剥夺中文母语的失语者,已经无法"透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
正"寻访陈映真"的旅程,是一趟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我感慨良多,而又获益良多。我更加深化了对陈映真先生文学创作及其思想的认识,对他的人民立场与中国立场认识得更为深刻。在这次寻访陈映真先生的过程中,聆听了关于吕正惠、罗岗、郑鸿生、赵刚等诸位先生关于陈映真的讲座,使我受益良多:吕正惠教授结合个人的生命史、阅读史,包括白色恐怖时期阅读左翼书籍的困难,来讲述陈映真先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20,(1)
正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巧妙而难以琢磨。回想起来,小学时读到陈映真先生的《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竟成为心灵深处最初埋种的种子,它长期蛰伏一隅,幻化为多种形态,终于在今年冬天开花结果。陈映真先生的文学与思想成为两岸苦苦求索于古今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接头暗号",彼此因为对于陈映真的熟稔与喜爱有了共同的话题,试图超越两岸分断制造的空间隔膜,在更为深湛的层面会见暴力所欲湮灭的历史。忝列为阅读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忠孝公园》的分析或读后感,我读过很多,但这篇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最强烈。以下的文字将简略说明我何以会有如此的感受。首先,写作者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写作,与《忠孝公园》是紧贴着的,不,应该说是交互缠绕着的。文章首先指出,如果没有陈映真先生的《忠孝公园》以及相关写作,他也许就找不着一个支点,把自己从一种(太阳花式的)学运自恋(无论左右)的泥淖之中给超拔出来。对作者而言,《忠孝公园》是一面可以拿来照亮现实与历史丛结的镜子──虽然它是"虚构"但不  相似文献   

19.
甘基 《台声》1998,(12)
1998年11月2日晚6点30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接报告厅灯火辉煌。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因其杰出的文学创作而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客座教授头衔。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郑英良先生、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邓友梅先生出席了此次仪式。陈映真在仪式完毕后作了《中西方教育之我见——回顾与前瞻》的演讲,获得了在场300余名到会师生的热烈掌声。11月3日上午,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共同主办的《陈映真文集》首发式暨作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陈映真先生…  相似文献   

20.
六月台风过后的厦门,别墅风格的悦华酒店内外绿茵如洗,从海面上折射的白亮的阳光,提醒着北方远来的与会者此处亚热带岛城的方位。我是在这优美的景致中认识陈映真的。陈映真的文学创作成就和个性的坚定,在两岸文学界和岛内都颇闻名。他自1959年(22岁)起在岛内各家文学刊物发表小说作品(后有散文、评论),《夜行货车》、《赵南栋》、《将军族》等进入那一年代界碑式的写实主义作品之列,曾因参加民主运动被囚禁7年而仍不间断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