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传扬歌>阐述了壮族关于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提出了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集壮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大成的哲理长诗.诗中宣扬褒勤眨惰、扬善抑恶、推崇孝悌、宣和乐助、崇尚礼仪、求公正公平、讲宽容善良的伦理道德,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传统伦理道德在壮族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是过去壮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现在和将来也仍然是这个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当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各个民族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壮族同别的少数民族一样,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则有必要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作深入研究,本文就从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壮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出发,作一下论述。  相似文献   

3.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4)
壮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由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生态伦理道德思想构成。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包括孝顺老人、尊重妇女、恋爱自由,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包括诚实勇敢、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生态伦理道德思想包括热爱自然、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对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寻壮学五十载——访全国著名壮学、民族学专家梁庭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卫 《传承》2007,(4):24-29
梁庭望: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中国国务院新增博士点硕士点通讯评审专家,《壮学丛书》副总主编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壮族风俗志》、《壮族文化概论》、《壮族文学概要》(合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主编之一、统稿)、《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等著作40部。发表《关于壮族文学发展历史分期问题》、《壮族图腾初探》等论文180多篇,发表诗文200多篇。1990年获中央民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他所负责的系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教育单位,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6.
黄海安 《传承》2010,(12):40-41
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信仰、规范等现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能够为壮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创设了有益的心理环境以及对于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增强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蒙云龙 《传承》2013,(7):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蒙云龙 《传承》2013,(5):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信仰、规范等现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能够为壮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创设了有益的心理环境以及对于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增强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图腾崇拜作为一种表象,是原始氏族的神秘标记。壮族图腾以其多样性、混沌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对壮族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以往人们常通过对壮族图腾崇拜的研究来推断壮族的族源、勾画壮族的氏族生活史。在今天,壮族图腾崇拜仍然蕴涵着独特的价值。由壮族图腾崇拜沉积下来的认同意识,不仅在发展壮族的民族经济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壮族民族团结和社会道德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唐蒋云露 《传承》2014,(6):108-113
姆六甲是壮族神话谱系中集创世女神、始祖母神和女性文化英雄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首位神话人物。姆六甲神话记录了她创世造人、治世定物等神圣功绩。姆六甲神话是壮族神话中的根基神话。从神话内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在内容上对壮族其他神话所起的奠基作用,从神话外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所反映的壮族先民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形态,以此回观它与壮族诸神话的关系,能使我们明确姆六甲神话在壮族神话中的源头地位,重新认识壮族这一珍贵的远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在五个主要方面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化变迁:城市性使进城农民失去了民间文化活动的环境条件,民间文化实践减少;城市亚文化整合了进城农民,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社会基础;频繁的流动过程,强化了壮族农民摆脱传统的心理倾向,民间文化在农村难以恢复;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播,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城市化过程中壮族民间文化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以及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结合在推动壮族民间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加速了壮族民间文化体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3.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生产劳动到婚丧嫁娶都充满着优美的山歌,壮族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自然至上和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关系的自然生态意识,它在客观上致力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发展民族经济有相通之处。吸取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发扬生态保护实质,对壮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日     
在昆壮族同胞欢庆“三月三赛歌节” 3月27日,风和日丽,游人如织的云南民族村锣鼓喧天,歌声飘扬,近千名在昆壮族同胞在云南民族村壮族村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自24日开始,文山州政府、省壮学研究会、云南民族村就在民族村内举行了以壮族传统歌曲为主的赛歌活动,除壮族歌手外,彝、白、藏等民族的歌手也同场献艺,以这种形式庆祝三月三节在昆明尚属首次。27日下午的庆祝活动把赛歌节推向了高潮,来自文山、玉溪等地的壮族文艺工作者及云南民族村的各族演员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举行了壮族传统的祭竜仪式和壮族人民…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10)
广西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历经数千年而发展成型,积淀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巫调是数代壮族人民共同的社会记忆,发展到当代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地,需要进一步传承发展。为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基于翻译的"文化转向",英译凌云壮族巫调具有保护传承、弘扬推广、丰富理论成果和创造学术交流机会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他从小在山歌的环境中耳濡目染,13岁学会唱壮族山歌;20岁开始创作壮族山歌,已有数百首民歌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60岁后全身心投入到搜集整理和谱写壮族民歌的工作中,搜集和整理壮族民歌千余首,并用汉语翻译了10多万字。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壮族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壮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化;他们创造了都老制度,使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他们还创造了歌咏文化,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身心愉悦,永远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在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中,壮族人民利用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如何将当代教育和壮族传统教育相衔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试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倡议与酝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世进 《当代广西》2008,(18):37-37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央认为从壮族的民族渊源、历史地位、现实状况和发展前途考虑,成立于1952年的桂西壮族自治区(州)管辖的范围和规范已不相适应,倡议建立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召集出席中共八大的陈漫远、韦国清(壮族)、郝中士、覃应机(壮族)、陈再励、卢绍武(壮族)、李殷丹、  相似文献   

19.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20.
壮族先民留下了许多史前崖画、青铜器等文物古迹,以及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铜鼓文化,还有壮族民歌、民间古乐,干栏民居、寨门、风雨桥、各种祠庙亭塔,壮锦和多彩的服装及古籍等许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存留在文山、曲靖和红河等州市壮族乡村的壮族典籍(包括摩经、鸡卜经等)就有1000册(件)以上,还有数百册(件)古壮剧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