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主人》2007,(10):F0002-F0002
目前,在江西从业的浙商有近30万人,上规模的企业6000多家。他们在经营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总是喜欢找“娘家人”——江西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浙商们都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25日晚,“风云浙商”颁奖盛典现场,一个群体和他们的故事作为当晚绝对的主角,也成为了杭城乃至全国热议的焦点:他们是10位2009风云浙商——曹克坚、金位海、李书福、沈金荣、石磊、吴建中、姚纳新、张天任、郑永刚、宗庆后。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12日晚,当十位新晋的和几十位历届的“风云浙商”们携着亲人和挚友的手,从杭州大剧院精心铺设的红地毯上走过时,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已经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元月,他们从泥泞的“沼泽地”中走过,面对严阵以待的“长枪短炮”,显然没有影视明星们所表现的那么潇洒,甚至还有些紧张,但从内心却涌起无比的自信。红地毯,是5500万浙江干部群众对风云浙商们的特殊礼遇,也是对中国商人生存状态的一个注解。  相似文献   

4.
夏宝龙 《今日浙江》2013,(21):10-11
浙商是浙江发展的生力军,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在浙江改革开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高度评价浙商:“浙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开拓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贡献者,是浙江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实践证明,浙商是我们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我们浙江今后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感召浙商回归家乡创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准确把握浙江省情、深刻分析当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既要鼓励浙商“闯天下”,又要鼓励浙商回归家乡投资创业,实现“闯天下”与“强浙江”的统一。这是浙商发展轨迹、发展规律使然,是浙江发展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6.
8月14日,“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建设试点工作”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围绕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促转型”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拓展浙江产品国内市场,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立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刊就浙商营销网络建设试点工作,采访了北京、辽宁、四川等三个省的浙江商会会长,请他们谈了自己的观点、思路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浙商是精明绝顶的生意人、善赚大钱的炒房人、八面玲珑的经济人,还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犹太人”……但是,这些评价中缺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值得各地学习的宝贵内容——对浙商文化内涵的认识。浙商文化的内核是人品。浙江商人,不是过去的生意人,而是现代工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局部取向的地区人,而是全面外向的“地球人”;不是单纯追求财富的经济人,而是富有文化内涵、传承浙商文明的责任人。我们要学习浙商志在做有开放意识的“地球人”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浙商的足迹不仅迅速遍布全国,而且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我省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省外浙商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鼓舞和《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激励下,进一步振奋精神,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08,(19):33-33
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是浙江在京创业者的大家庭,以“服务企业、服’务会员”为宗旨,以“民主办会、两级办会”为方针,致力于推动京城50万浙商的共同发展。经过7年多的发展,商会不仅成为浙商共同议事解难的桥梁和维护浙商合法权益的平台,更成为凝聚浙商共同价值观、促进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浙商”现在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他们受到市场的欢迎,受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捧,但在许多财富故事中,大量浙江商人又成受伤害最多的群体, 尤其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强权中,浙商经常是弱势群体。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曾经被当地政府誉为“繁荣市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一群浙商又在陕西西安成为了受伤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这一次经济调整,浙商不仅会在产业格局上转型升级,而且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将变得更加成熟。有人预言:从“浙商”走向“责商”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财富积累上,浙商走在了前列,如今在社会责任承担上,浙商也应当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2.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浙商是精明绝顶的生意人,善赚大钱的炒房人,八面玲珑的经济人,还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犹太人”。这些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评价中缺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值得各地学习的宝贵的内容——对浙商文化内涵的肯定,缺了对浙商文明理念的认识。浙商文明的内核是人品。浙江商人,不是过去的生意人,而是现代工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局部取向的地区人,而是全面外向的地球人;不是单纯追求财富的经济人,而是富有文化内涵、传承浙商文明的责任人。我们要学习浙商志在做有开放意识的“地球人”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  相似文献   

13.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同样也是个资源匮乏的省份,“无油、缺煤、少电”,能源消费的95%以上资源需要靠省外调入。以致于很早就有专家发出了警告:“别以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能源。当浙商们发现金钱并不能使他们的机器转动起来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杨宏建 《创造》2007,(8):56-5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管做什么事情,勤奋总是一个人必需的品质.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金钱.一切成就都需要通过勤奋去获得.   有些人并不认为浙商的成功是勤奋所得,他们认为,只不过浙商抓住了好的市场机遇,只是他们“运气“好罢了.……  相似文献   

15.
星光璀璨风云浙商 2005年度,是谁站在600多万浙商的最前列?是谁引领浙江经济的方向?2006 年1月17日晚,有一位女性走上了2005 年度十大“风云浙商”的颁奖典礼台。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组委会给她的评价是:从遥远的“鸡毛换糖”年代到今天的国际大舞台,这位乡村女孩完成了从一个小商贩到企业家的转化,组建义乌财团登陆上海滩;为了突破产业升级的“天花板”,以她为首的义乌企业家们,开始以虫蛹化蝶的姿态, 飞舞起他们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徽商兴于明,盛于清,统治中国商界数百年。晋商兴于清初,盛于“康乾”,发明和使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具有支票意义的“票号”。浙商具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兴于改革开放之初,盛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个不同的商业群体是怎样形成,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共同的特征,他们的精神实质——或他们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给我们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冲破“峡谷意识”又将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一、徽商、晋商、浙商的形成1.徽商的形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自古山多田少,土地瘠薄,素有  相似文献   

17.
确保全年红     
刘奇 《今日浙江》2014,(12):23-23
宁波市坚持把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商回归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督查有力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8.
熊婷  钱锟 《今日浙江》2008,(9):44-45
为深入贯彻“两会”精神,倡导在京浙商“关注民生、共创和谐”、“反哺家乡、回报社会”,同时缓解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商会会员企业的用人需求,2008年4月20日,由北京浙江企业商会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万和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2008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校园招聘会暨在京浙商与浙籍学子供需洽谈会”,在北京林业大学田家炳体育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9.
姚少平 《今日浙江》2010,(13):48-49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并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其中,努力巩固国际市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就是首要任务。2009年5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浙商优势,建立全国浙商营销网络,积极拓展浙江产品国内市场”的要求。这是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协同推进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的话题时, 有人冷不丁提出一个疑问:今日浙商会变成昔日徽商吗? 要真的比较起来,这两者其实有许多根本性的不同,没多少可比的。不过,从某种角度看,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背井离乡创业,他们的财富与名声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