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法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民情的支持,为此,特提出"法治社会化"的概念,这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法治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学习、传播、塑造与传承的过程。法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和唤醒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信念。而普法宣传教育、党政机关等国家公共组织依法办事的榜样示范和公民亲身参与法治实践、以法治量化评估促进法治社会化,是法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卓 《今日浙江》2014,(20):24-25
正普法走到"六五",内容、形式在变,不变的是核心——让更多的人享受法治的阳光雨露。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通过8年的实践,浙江正"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2013年11月5日开始,全省1848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并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对深入推进普法工作、强化全民法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检察院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主体,也应积极转变理念,从实践入手,加强普法的实效性研究,参与到全民普法的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人治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法治。在人治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一直实行人治。另外,传统法律文化重刑法、行政法,轻民法、商法,导致国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国民法律知识较少甚至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欠缺。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国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确立都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普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性工程,随着法治宣传向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拓展,面临由法制宣传向法治宣传转化的时代命题。以电影《秋菊打官司》和《我不是潘金莲》引发的普法讨论为线索,探讨形式普法向实质普法转化的定位与路径,需要从普法行为和普法模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普法行为转型需要实现从政治行为到法治行为转变、由舆论影响向程序化法律行为规制转变、由无责任向理性约束的普法责任认定转化。普法行为转型需要必要的普法模式转型作为支持,立足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视角,应向行政自制、守法援助角度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陕西省民政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精心组织实施普法活动,总结推广民政法治宣传教育"四步法",不断增强全省民政系统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民政系统  相似文献   

7.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8):40-41
建成1863个各类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9个村(社区)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90.1%的行政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1043家企业获得"诚信守法企业"称号;开展各类"法律六进活动近2万场次……"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深化各类对象学法用法和"法律六进"活动。两年来,全省普法工作既重视拓面,又追求纵深,不断提升依法治理工作水平,为推进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营造  相似文献   

8.
如果回眸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就不能不提到普法。作为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普法展示了中国人民尊崇法律的姿态,昭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倡行法治的决心,记录了公民法律意识的生长过程。与此同时,普法本身也成为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首先,政治课教学要教出教师的思维风格来。思维风格是信息环境对思维的作用和思维对信息环境的反应双向变换的结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追求真理、信仰坚定、广泛猎取、博学多才、善于比较、冷静分析、热爱生活、富有激情、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等思维风格。表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实现:在师生关系上,由管理者向指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内容方式上,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教学过程上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方式上,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最为重要的是要在课程计划上实…  相似文献   

10.
做好人民群众的普法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开展普法工作中,不仅要打造强有力的普法工作队伍,培育人们的参与意识,还要立足日常生活,关注人们的思想实际,选择社会关注的内容,建构法治宣传话语体系,开创我国普法宣传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2.
杨萍 《新疆人大》2009,(12):32-33
为突出法治实践,推动依法治区工作由"虚"变"实",自治区在总结、借鉴过去20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提出"法律六进"拓展和延伸为"法治六进",即:法治进机关、法治进乡村、法治进社区、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法治进单位的"法治"活动。开展"法治六进"活动,使自治区的普法宣传教育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刘淑满 《人民论坛》2011,(12):108-109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社会领域的公众参与日显重要。但是,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府动力不足,制度供给不充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必须转变政府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促进专业社工与志愿义工的科学结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浙江大地上"最美"人物井喷式涌现,"最美"由"盆景"向"风景"发展,"最美"由"现象"向"精神"转化。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凝练、宣传和践行过程中的持续"发酵",也是浙江"宣传思想文化文明"工作的丰硕成果,更是全省各地各部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最美"人物、"最美"精神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普及的科学方式方法的结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重评选"最美"人物,轻普及"最美"精神的现象存在。紧密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方式方法,对传递"最美"精神,普及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前5个普法决议相比,"六五普法"决议更加看重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这意味着,如今,影响我国法治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普法的重点已由法律知识的传播转向法制观念的养成,意在让法律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8.
正7月26日至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惠敏所作的《关于我省"六五"普法工作情况和"七五"普法工作意见的报告》。王惠敏在报告中指出:"‘六五’普法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六五’普法决议,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着眼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教育活动,稳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  相似文献   

19.
叶慧  胥红 《今日浙江》2013,(13):44-45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我省司法机关在平安浙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公共预算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公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了解政府如何花费自己的纳税钱;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理念在提升,越来越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更加注重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在这两者的合力作用下,预算开始从"神秘的宫殿"走向阳光之途。人大作为预算审查批准和监督的国家机关,如何让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