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面临文化上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应该在文艺复兴中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资源,绽放更精彩的光芒。为此,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人大研究》2011,(6):48-49
“选举法落地与选举过程监督”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2011年3月25日至26日,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与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的“选举法落地与选举过程监督”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次研讨会着重从实施选举法有关选举委员会的职责、代表候选人的产生、预选、介绍、选民的投票等层面,研讨了选举法诸多新亮点如何在新一轮人大换届选举中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八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与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综合配套改革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7月15日至1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兰芳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鲍静研究员、国家社科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6~20日,"新中国文论6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六届年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理论研究室、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文传学院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12日,由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组委会和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与建设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院校的30余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发表过重写中国文学史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反思中国文论研究"失语"现状的论文,提出了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却收效不大,基本上仍然无法确实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与发展,无法推进中国文论的重建进程。可见当下仍存在着一些严重困扰着文学史与文论界的问题。其中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困扰是,很多当代人形成了所谓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共识"与"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应该收录古体诗词、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古代没有白话诗、中国文学史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并视其为理所当然。其实这些"共识"与"常识"是很有问题的,恰恰是这些"共识"与"常识",阻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论在对域外理论的多方吸纳和本土资源的深度开采上,都颇有推进.在今日俄罗斯,文学理论课程结构在调整和革新,文论、辞书、文选在修订和刷新,文论教材在编写和更新,新的学术理念与学术取向也在酝酿和孕生.今日俄罗斯文论建设已然显示出一种开放与恪守并举、解构与建构并行的战略姿态.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执政原理研究主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活动征集项目之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共产党执政原理研究'主题研讨项目组、复旦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  相似文献   

9.
王晓岗 《求索》2008,(11):167-169
叶嘉莹融合中西文论,建立以“基准说”为理论内核的比较诗学体系,对“境界说”作了转化和补充,降低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接受和使用门槛,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以“基准说”为依据阐发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使古典诗词成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化人生的重要媒介。叶嘉莹立足传统文论,正确处理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了古典文论的更生之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历最初的热闹之后,今天这一命题渐入沉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化传统为其问世的思想渊源;"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则是其一度盛行的现实语境。然而,"转换"说提出时就缺乏严谨界定和全面思考,大部分论者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意义研究视为"转换"的主要内涵,将两者等而视之。这种泛化理解基本忽视了其医治所谓"文论失语症"的现实目的,也忽视了其立足"转换"以建构当代文论的初衷。自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无法避免且十分必要,但幻想通过"转换"来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实在扞格难通。这本身违反了文学发展机制和文论生成体制,堪称一个"虚假命题"。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只能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3日,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为研讨会致辞,并主持了研讨会第一单元的讨论。近40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学者和相关媒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有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论视域。其成就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品格、实现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诠释文论建设的中国化倾向。研究不足包括问题意识相对弱化、文学批评缺乏整体性、参与主体出现代际裂隙等。建议从"回到马克思"、加强文论创新、注重文论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2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与《中国治理评论》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反腐败法治化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蓝志勇教授、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北京大学燕继荣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论转型的几个维度张法大家都感觉到了,中国文论正在经历着自己的转型期。以前苏联文论为模式建立起来的我国文学理论体系,进入改革开放的变动期后,犹如从江河驶入大海的小船,威风顿减,功能愈弱。于是种种举措应运而生:修补、改良、变革、重塑……中国文论的转...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02,28(4):76-79
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 ,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 ,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 ,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的理论活力减弱 ,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 ,改进其教学形态 ,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 ,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 ;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14日至1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探讨研究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路径、当前党群关系构建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7月9日下午,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委党校城市社会所,共同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暨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市社联、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与《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媒体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夏军研究员主持。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杨俊一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国际研讨会综述吴华由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荷兰社会研究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3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中、荷、印、英、法等国的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从社会变革与妇女...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15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讨会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情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展与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育与教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方的知音论与当代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对话,让其“相互言说”,相互参照,在互补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因此,本文力图从核心概念与范畴差异的挖掘研究中,寻找一种不同时空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相遇,在找出共性的同时,敞开被共性所遮蔽的差异性(求同与寻异在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期能激活当代文论,并使这些概念、范畴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之后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