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但概率预报是可能的.我国地震预报制度存在预报主体单一、准确性要求过高、行政程序繁琐等缺陷.扩大地震预报主体,建立多层级地震预报制度和临震警报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在地震预测争议上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有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徐娜 《中国减灾》2012,(9):16-18
2012年5月12日,我国将迎来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蕴藉着华夏儿女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追思,昭示着中华民族前事不忘、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今年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期望公众能传承我国传统的防灾减灾文化精髓,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30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但地震预报终究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30年后的今天,在地震预报方面依然以经验性预报为主,在科学预报  相似文献   

4.
“防灾减灾文化不过是人类在防灾减灾活动中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认为,“防灾减灾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 民众缺乏防灾减灾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痛,还有大灾之后的思想洗礼。  相似文献   

5.
加一 《中国减灾》2012,(23):24-27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在2012年接近结束的时刻,回顾十年来的"减灾文化"具有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减灾工作,在减灾方面建立了若干以单项灾害为重点的监测、预报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减灾工作综合性很强,自然灾害的防、抗、救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的减灾设施差、手段落后,随着国际减灾活动的深入发展,现有的单灾种防抗系统和部门分割的管理方法已不完全适应日益繁重的减灾任务的需要。为此,急需建立《国家减轻自  相似文献   

7.
糜佳 《中国减灾》2000,10(1):20-22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灾工程建设。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气象卫星、遍布全国的气象台站组成的气象监测和预报系统,由3000多个水文站、1000多个水位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由1300多个台站组成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次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几乎没有先兆,又一次说明人类在掌握地震规律方面尚少而又少,更遑论临震预报了。防震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上。  相似文献   

9.
乌格 《中国减灾》2011,(5):46-47
中国和日本距离不远,都属于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都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3月11日的9级地震,更充分显示了日本的防灾减灾能力。而中国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之后,对防灾减灾工作也有了更好的认识。那么,中国和日本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何差异呢?记者从防灾、救灾和意识三方面进行了对比,且看这场有关防灾减灾的PK战。  相似文献   

10.
社区减灾是现阶段各国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战略。只有将社区减灾工作做好,发展全民防灾减灾才有了基础。 从被动到主动 “2011年5月10日,在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地区突然发生5.2级地震,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迅速协助居民撤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