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了提高执政效能所调动和利用的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包括群众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理论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就要努力研究当前党的执政资源的现状,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谷宇 《岭南学刊》2009,(6):12-16
执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增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保护与开发执政资源的总体思路是: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目的,必须牢牢抓住我们党的权力资源,不断创新我们党的智力资源,不断维护与开发我们党的人力资源,不断努力积聚我们党的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丰富党的执政资源、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为统一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战工作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执政成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辉 《长江论坛》2005,(1):49-51
执政成本通常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为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获得执政效益所耗费的资源代价,具有客观性、临界性和结构性三个特点.执政成本的价值应体现在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执政效益上,主要是扩大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控制执政成本的三大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东峰 《前进》2008,(7):26-2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能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我们党执政兴国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充足的力量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丰富党的执政资源、维护党的执政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胡锦涛总书记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资源、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勾勒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架构。提高执政能力,全党6600万党员人人有责,特别是担当一定执政责任的领导干部更是使命如天。  相似文献   

7.
傅学良 《传承》2010,(18):22-2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指党为实现执政目标,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可资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通过论述现阶段党的执政资源整合的三个必要性和现阶段整合党的执政资源的主要目标,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认为,最要紧的有三条: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夯实党执政的民意基础;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最大限度地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最大限度地壮大党执政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历史资源、理论资源、组织资源与权力资源。执政党运用执政资源,能够有效地降低执政成本和提高执政效率。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党的执政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流失。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对执政资源进行整合,使执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而降低执政成本与提高执政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指党为实现执政目标,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可资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通过论述现阶段党的执政资源整合的三个必要性和现阶段整合党的执政资源的主要目标,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虹  吴寒斌 《前沿》2006,2(6):29-31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联系各民主党派、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的重要桥梁,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一个有力法宝.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加强统一战线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丰富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有利于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有利于改善和优化党的执政环境,从而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践证明,统一战线什么时候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就会加强;统一战线什么时候被忽视,党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就会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2.
于洋 《传承》2011,(5):21-2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在实践并将长期实践的常做常新的重要课题。着眼提高执政能力,要从政治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增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党的执政成效是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对提高执政成效进行了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当前,提高党的执政成效依然面临着能力不足、执政转型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挑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高执政成效、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党要坚持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地位和效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是一项贯穿党的各个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大致说来,它应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七大要素。深化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党执政的价值取向。纵观党的理论,可以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已经包含很多丰富的内容,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取得执政地位以来,执掌全国政权已有65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源自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来自党出色的执政成效。党执政地位的持续巩固,同样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执政成效获得人民的认同。当前,党提高执政成效就要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效益;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党的软实力;坚持人民群众的最终评价权,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考量党的执政成效。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内外环境变化,不断提高执政水  相似文献   

18.
坚持民主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构成了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系。坚持民主执政,必须始终做到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坚持执政为民,是民主执政的根本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我们党掌权执政,是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管理社会。因此,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取利益当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我党55年来执政经验的成功总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民主执政必须以执政为民为根本,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把执政为民作为目标,民主执政才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不至迷失方向,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我们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保先进性,成为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 坚持民主执政,必须强化为民之心。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民主与科学、法治作为一个整体并与执政联系起来,把坚持民主执政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突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要为人民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政权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新飞跃,是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关于民主执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相似文献   

20.
王国红 《桂海论丛》2006,22(4):30-33
当前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面临缺失和流失的现实困境。整合与优化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需要创造基层良绩,促进执政的有效性;需要扩展基层民主资源,生成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开拓基层社会资源,实现执政的和谐性;需要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增进基层执政资源的积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