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楼市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泡沫,有多大的泡沫,而在于它已经形成一种定型化的社会剥夺机制.这是一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富裕群体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剥夺,甚至也包含着上代人对下代人的剥夺、原住民对新移民的剥夺.要解决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必须进行"二次房改",而实行"市场化福利"则是"二次房改"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是中国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社会排斥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剥夺和限制,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极大损害,最终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只有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赋予其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摆脱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职工双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被认可,导致养老保险账户纳入被清理的范畴。养老保险关系清理实质上是对参保人所享有的养老金权益进行清理。现行清理规则仅将个人账户返还给被保险人,使其大部分养老金权益受损。养老金权益作为财产权,应当受到宪法保障,行政权力不得肆意限制与剥夺。在无法满足养老金请求权条件时,财产权保障应转化为保费的返还请求权。所返还的保费不仅包括职工自己缴费的个人账户部分,也应包括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账户部分。  相似文献   

4.
赵永振 《前沿》2010,(8):30-34
话语权本是公民一项不可让与和剥夺的民主权利,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情况下,由于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缺乏制度保障、社会载体和主体依托而普遍缺乏。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和取向的重要转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将弱势群体的权益纳入宪法司法保护范畴,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并增强其主体意识,从而回归和扩大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以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人身权利是关系中国妇女生命、健康、生存、自由、安全,不可剥夺的权利。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从各方面对妇女人身权益进行保障。同时规定了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获得救济的途径,对妇女自身也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做好残疾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残疾人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残疾人权益保障与国家人权建设,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社会两个文明建设,残疾人康复、预防工作和医学科技发展与提高人口质量,改进残疾人工作作风与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素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董丽君  ;赖早兴 《求索》2008,(4):121-123
“刑罚后阶段”是刑罚执行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因犯罪而受过刑罚惩罚的人均被贴上了“犯罪人”的标签,因此在刑罚后阶段,其权益受到刑法内和刑法外的诸多剥夺或限制。这种剥夺或限制虽有其功利基础,但也应当基于理性对刑罚后阶段进行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8.
黄芳 《公安研究》2013,(6):36-39
强制戒毒涉及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甚至剥夺,吸毒者的人身权利保障与社会安全的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定位为病患者、受害者与违法者的三重身份符合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理念,对于强制戒毒人员的权益予以保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管理体制不统一以及缺乏对强制隔离戒毒从决定到执行的监督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共有低保对象2655户、4269人.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路桥区强化低保运行的"七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低保制度.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权威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剥夺监护权"第一案"释放出的"标杆意义":该案是全国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是对沉睡的撤销监护权法律条款的一种唤醒,具有极大的示范价值与标杆意义。网友观点"这次民政部门确实不错,值得表扬!""给铜山区民政局点个赞,以资鼓励!""终于有了保护儿童权益的案例了!中国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还有很多要做,鼓  相似文献   

11.
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对保障农村妇女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妇女集体成员身份模糊化是引发其权益被侵害的重要原因,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具有复杂性,需要统筹考虑户与户内成员关系、成员资格的实然与应然问题以及成员身份与集体股权分配等问题方能有效保障女性群体的权益。通过回溯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的制度沿革可以发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强调农村妇女的成员身份,维护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结合相关个案和司法实践分析,农村妇女集体成员权受损的现实表征既体现在因土地征收、集体收益分配等导致的财产性权益被侵害,又表现为参与集体资产经营及监督决策的社会性权益被剥夺。目前,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畅通了妇女作为农村集体成员权益被侵害的司法救助和公益救济途径,为今后农村妇女维权工作提供了法律指引。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由国家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制裁方法,刑罚体现了国家和公民个人基本权利之间的特殊关系。国家为什么可以剥夺公民的基本人权?此谓刑罚的正当性问题。作为刑法信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刑罚的正当性必须进行全面和完整地证明。传统刑法学理论主要用"国家及其代表具有使用刑罚的权力或者资格"、"刑法的任务和功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刑罚目的"等四种方式进行回答。本文认为,刑罚的正当性应该从"来源正当"、"形式合法"以及"实质合理"等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进行证明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其可能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为探究数字鸿沟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研究区分了数字鸿沟的两个解读视角——ICT使用行为视角和信息资源视角。由此,分别从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信息获取水平两方面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机制呈相异趋势:互联网使用技能越低,相对剥夺感越高,互联网需求满足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信息获取水平越高,相对剥夺感越高,社会公平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启示公共管理者应为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技能支持,提高数字应用的使用友好度,并兼顾网络信息监管与公平社会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人侵害国家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预防犯罪或惩治犯罪。而刑罚适用的理论根据是刑罚的正当化。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权益受到的侵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社会冲突是导致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对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进行生成性分析,从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此同时,积极倡导青少年权益保障的社会政策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上的补偿和救助,而应该与达致社会公平和正义之消除社会排挤、实现社会吸纳的要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残疾人事业的进展,每年进入中等和高等学府的残疾考生越来越多。但是剥夺残疾考生受教育权益的事例还年有发生。这里刊发考生王伟被拒之校门外的事便是九七年的一例。在当今我们不能再把拒绝残疾考生入学的现象只看作是道德范畴、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而应看作是一种侵权行为、违法行为。因此,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受教育权利,也是每一个残疾考生的权利。 今年的中考高考将至,我们不希望再发生侵犯残疾考生受教育权益的事情,但这不等于类似王伟的事件不会发生。然而我们可以相信像王伟一样懂得也敢于理直气壮拿起法律武器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希望全国所有院校都能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受教育权益。我们的每一个基层残联组织都应密切关注残疾考生的情况,一当问题发生,就象平顶山市残联一样积极热情主动帮助残疾考生扫除障碍,维护权益。  相似文献   

17.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但从莲花县实施农村低保的情况来看,喜中有忧,还存在“三难”:一是保障标准偏低难以解决实际困难。该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月70元,人均补差每月25元。按照这一标准还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二是保障比例偏低难以实现应保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发展阶段中特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对剥夺理论,某个个体或群体在把自己同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相比后,发现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和处于劣势,进而产生不满、愤怒和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的心理状态。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心理根源,作者结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基于相对剥夺感的消除,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即“疏”与“堵”相结合、“自治”与“他律”相结合、“民本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符合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四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关注安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  相似文献   

20.
庄三舵 《前沿》2005,3(3):6-9
剥削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历史现象, 它的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由于非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 其所有者占有相应的剩余价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剥削, 或者只是“合理的剥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存在这种“合理的剥削”, 也存在“不合理的剥削”。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消灭剥削”, 应该是消灭这种“不合理的剥削”。当前, 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消灭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劣、工资被克扣拖欠、养老保险未给办理, 以及劳动者“剩余价值分享权”被剥夺或部分剥夺的剥削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