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在新价值观尚未建立和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少数领导干部在对待公私的问题上存在着以权谋私、为亲朋好友谋取不当利益和罔顾党和国家利益等不良现象。错误的价值观、体制的不完善,是党员干部公私观不正的重要成因。对此,我们要在从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私观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承认党员干部追求合理合法的个人正当利益。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领导干部应在遵循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谋求个人利益。因此,我们要树立公私和谐的价值目标,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公私分明、公私兼顾的正确公私观。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人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界限分明的公私观,把先公后私作为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原则,培养职业道德,恪尽职守。  相似文献   

4.
王旻 《前沿》2014,(9):68-69
陈亮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事功主义或功利主义。他对于公私关系的阐述独具一格,而且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公私观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展现了陈亮事功思想的特质。更进一步,陈亮的公私观甚至可以认为是其思想的本质所在。正是在公私观的基础上,陈亮构建了他的事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公私关系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公私关系及其分化过程中,既打下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烙印,又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私分化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公私关系,适度推进公私分化,合理划分公私界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公私观。  相似文献   

6.
王向清  陈素平 《求索》2012,(6):175-177
在经济建设、财政积累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公私关系的理解、处理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和道德理想主义情怀。在对公私关系的理解上,毛泽东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张先公后私、公私兼顾;文革时期则主张大公无私、斗私批修。在处理公私关系上,毛泽东提倡、遵循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等原则。当今,重温毛泽东的公私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提倡奉公利他观念,在工作中做到先公后私、公私分明是防止领导干部腐败蜕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左吉洲 《前沿》2005,(6):123-125
公私碰撞,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人们在处理公私矛盾中,常常所持观点和处理方法不同。一些人公而忘私,敢于牺牲自己的小利益而顾全大局的利益;有些人在保全个人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保全大局的利益;而还有一些人,在处理公私矛盾时,把个人利益放在突出地位,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而保全个人的蝇头小利;更有甚者,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在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时候,故意损害国家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不利已”。总之,公私碰撞中,人们的道德水准、法律意识都表现了出来。对此,我认为,道德观念、法律思想是协调二者关系的重要武器,我们不能忽略了道德…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法以公平与利益为基本价值目标,实现公私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的不断进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完善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需建立完整的价值目标体系、从人权的角度出发实现公私权益的平衡、建立合理的权利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9.
身为臣子为君父之健康而祈祷,此为人之常情。朱熹曾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就"理"而言,人之寿夭祸福为命定,不会因为祈祷而改变;就"事"之层面而言,则需要以"公私"断之。若臣子为君或者弟子为恩师祈祷是出于"天理之公"之至情,便值得肯定;但若只是为一己之幸福,则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真德秀作为朱熹的私淑弟子,其为家人或者自己之安康而撰写了青词,此文体本身固然属于道教,但考察其内容即可发现,真德秀依然恪守了朱子学之公私观。  相似文献   

10.
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凡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小至家庭,大至民族、国家,都必然存在着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二者概念内涵的界定莫衷一是,客观上使得学界对公私利益关系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说各话的尴尬。从哲学视野来厘清公私利益的各自内涵,应能对公私利益关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公私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崇公抑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指向。然而,对私的贬抑和对公的推崇造成对私人利益合法性的漠视,并没有带来人际平等和宪政民主制度的落实,"崇公抑私"这种伦理关怀到了现实中就演变成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扭曲。历史证明,"灭私欲"无益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靠公私协调。对"公"的维护要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基础之上,否则必然导致公私利益"两无"的结果。现代民主的运行要求公民普遍具有公共精神,它要求公民善于超越自身"私人性"的局限,体认更为普遍的联系和价值。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换的研究,必须首先认识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看到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碰撞的必然性,这是培育现代公共精神的文化导向与价值源流。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现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民间资本长期面临投资渠道受限的困境;另一方面,城镇化加剧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建设资金缺口突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服务民生,突出重点;分享分担,利益共享"为原则的PPP(公私合伙或合营)模式,有利于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体思路是:政府批准项目法人通过PPP方式招  相似文献   

13.
仲裁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的国际投资仲裁机制存在诸如公私利益失衡、缺乏纠错机制、透明度低等缺陷。仲裁根植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土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治理念与文化背景差异甚大,与现实的争端解决需求无法实现良好的嵌合。在此背景下,我国可以建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下的国际投资仲裁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克服现有仲裁机制的缺陷,建立多元有机衔接的争端解决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常设仲裁机构与临时仲裁的双轨并行;在构建路径上可以选择与沿线国家的优质仲裁机构建立区域联合投资仲裁机制,共同探索契合"一带一路"区域的示范性投资仲裁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履行公共职责,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政府存在伦理、价值、方式的必要前提。当前,在民众不在场、非文化部门缺位、社会力量乏力等因素的限制下,公共文化服务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局部化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利益保障属性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结果则表现为民众利益的受损。参与式治理是一种治理模式,侧重于强调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生产政策和分配资源。借鉴"参与式治理"思维,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在民意表达与回应、政府内部组织协调机制、公私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进行体制完善与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博弈集中体现于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由于地方政府拥有公权力、拆迁人经济实力强等因素,使得被拆迁人在利益博弈中处于明显弱势。土地征收补偿的立法理念失衡、法律体系不完整、公私法边界不清,进一步加重了利益失衡。土地征收立法在理念上应以被拆迁人利益为中心,在层级上应以拆迁补偿法为中心,在程序上应以民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扶贫模式创新,旨在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帮扶和精准管理实现"造血式"的扶贫救助目标。将"公私合作"即PPP模式引入精准扶贫,让企业参与社会扶贫,结合政府的社会责任与民间资本力量,已经在部分地区被付诸实践。但引入PPP模式的精准扶贫尚需进一步的制度完善,主要包括:加强扶贫领域的立法;明确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强化对公私合作扶贫的制度化监管。  相似文献   

17.
恩赦作为一项制度在中国古代渊源已久,至唐代发展已十分完善。皇帝通过恩赦,赦过宥罪,甚至是免除民间公私债务。恩赦之所以附带免除民间公私债务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和时代背景,如巩固皇权,天人感应,道佛因素,民间高利贷盛行等等。恩赦能够直接免除民间私债,势必会损害"债权人"利益,民间亦出现了相关的抵赦条款。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对于抢劫罪的争论从未中断过,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论点便是抢劫罪的行为对象。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过数起抢劫不动产、财产性利益、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因为抢劫罪的行为对象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且相关司法机关并未对此出台具体司法解释,使得司法工作人员在办理这些案件时无所适从。从刑法规定的抢劫罪行为对象——公私财物的特征看,不动产、财产性利益、网络虚拟财产等虽然在形态上与一般动产有别,但它完全符合公私财物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案例,不动产、网络虚拟财产、财产性利益这三种不同财产应当纳入抢劫罪的行为对象。  相似文献   

19.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围绕着善与权利何者优先的争论旷日持久,在善与权利的背后,实质是两种不同利益的诉求。换句话说,从现实生活的层面看,他们争论的实质就是公私利益关系应为如何。因此,从公私利益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两者的争执,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道当代政治哲学的风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20.
季乃礼 《人民论坛》2014,(12):38-39
<正>权力异化的形成与自古以来对公私的认识相关:公私不分,否认私利的合理性,以道德调节公私。只有重新规范公私,在承认追逐私利的部分合理性的基础上,从制度上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异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关公私观念影响最深的当属《大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