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贷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存在着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信贷消费条件苛刻、机会不均等等诸多问题,因而,信贷消费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要消除信贷消费的这些障碍,必须加强信贷消费的法律规范,建立信贷消费之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监管制度、信用评价与监控制度、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制度。  相似文献   

2.
王霞 《青年论坛》2000,(1):73-73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势在必行。目前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品种不全、规模小。为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 ,拉动消费 ,促进经济的增长 ,必须建立健全与个人消费信贷相关的评估、保险、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信贷过度集中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金融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试图在Stiglitz和Weiss的S-W模型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简单分类来分析信贷配给和信贷过度共存的产生。当信贷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银行可能依据某些简单、容易获取且与贷款归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企业进行分类,以此指导信贷分配。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企业策略性行为和银行间恶性竞争,导致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信贷配给和信贷过度并存。  相似文献   

4.
县域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货币渠道受阻,县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削弱了信贷渠道的实施效果,非正规金融成为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使中央银行难以掌控县域信贷规模。只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正规化,中央银行才能够调控县城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姜江  胡振华 《求索》2012,(12):8-10
本文对信贷扩张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现象的影响进行模型与实证研究。将信贷扩张与信贷集中纳入同一个博弈分析框架中,探讨外生性信贷扩张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刻画出信贷集中的内在利益驱动和外在约束。并借鉴应用于"收入不平等"研究的基尼系数,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信贷集中风险度量模型,结合深圳市农业银行的实际信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扩张后的基尼系数高于信贷扩张前的基尼系数,即信贷扩张后的信贷集中程度高于信贷扩张前的信贷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6.
潘美芬 《桂海论丛》2001,17(4):72-73
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文章剖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赵辉越  郭晓立 《前沿》2011,(24):111-113
通过引入具备不确定信息量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构建了银行-企业-担保机构的三方信贷模型。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的收益函数会因担保机构收取的保费和反担保品而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贷款企业的收益,并使部分无法提供反担保的低风险企业退出信贷担保市场,导致信贷担保悖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赖建明 《湖湘论坛》2003,16(5):55-56
(一 )信贷市场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信贷机构结构的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平衡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M2 之比 ,1998— 2 0 0 1年分别为 82 8%、78 18%、73 82 %、70 9% ,可见 ,贷款是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在信贷市场上 ,我国传导货币政策机构的结构极其不均衡。一是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 ,国有银行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在 70 %以上 ,国有银行贷款占M2 之比达 5 0 %以上。如果加上国有控股银行和其他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家控制的信贷资源应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民间借贷的兴起,网络信贷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悄然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人人贷"(P2P),即个人对个人的贷款。P2P网络信贷平台是一种提供网络无抵押担保贷款服务的机构。它既不吸储,也不放贷,而是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一个资金融通的平台,并在其中为双方达成借款协议提供某些服务。作为一种新型信贷方式,网络信贷具备简洁、方便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借贷人的资金"短缺之渴"。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当前国内的网络信贷处于无序状态。网络信贷存在放贷资金安全难以保证、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亟待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将其纳入金融监测和管理的范畴,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工作是金融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这项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但目前的实际状况仍不理想。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于加强和改进信贷资产的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取决于宏观决策系统、银行信贷运作系统、企业生产运行系统的有机结合。只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  相似文献   

11.
“利率悖论”的困扰、发育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和政府过于严厉、僵化的监管政策是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乃至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主要症结。借鉴格莱蒙小额信贷模式,尊重实践,创造、运营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信贷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房地产信贷在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论文从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阐述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经济主体,以及房地产信贷对开发商、消费者、银行及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我国利率非市场化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近十年来房地产信贷市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提出了影响房地产信贷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因素,显示了房地产信贷在国民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重要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本文拟运用数理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信贷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蒋冠 《思想战线》2007,33(5):133-134
在机构导向型金融体系下,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的效率主要取决于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信贷官对银行可进行贷款的投资机会的信息工作质量,是其中的关键.银行制度方面的建设就成为决定其信贷效率的重要环节.我国当前货币信贷传导效率不高的现象,通过银行管理制度改善使之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表现为农村信贷供给不足以及信贷配给严重。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系统性风险大等。消除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在于增加制度供给,包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等。本文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健 《青年论坛》2008,(5):91-94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步升温,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渐成扩张之势,汽车消费贷款已成为继个人住房贷款之后重要的消费信贷品种。与此同时,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汽车信贷市场中银行和个人消费者的博弈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信贷消费市场的建议: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汽车信贷的制度环境;提高汽车信贷专业化水平,完善风险控制;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合理利用法律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金融支持。但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却增长缓慢,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基于"经济人"理性选择和高昂的交易费用,供需错配致使农村信贷机构"惜贷"和"惧贷",农户则出现"不贷"和"难贷"。农村消费信贷的供给侧改革重在制度改革,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要求应当以推动和促进农村消费的持久提升为制度设计目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和农业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农户边际消费倾向,增强农户消费意愿。同时,简化信贷手续,规范信贷流程,建立信贷机构的支农业绩考核和问责机制,降低农村信贷交易成本,提振农村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18.
王萍 《中国人大》2009,(15):22-24
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以“4万亿”为主导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推出以来,关于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速的关注和疑惑就从未间断过。“天量”信贷、信贷“井喷”、“雷人”信贷、信贷“大跃进”等媒体的创新语汇见证了信贷投放量的飞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要使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动力、信贷中面临的违约风险以及信贷资金创造的收益是否会大于信贷投资成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美市场的前提下,斯蒂格利茨的货币经济学理论挑战传统微观经济学体系,他把货币经济学置于银行信贷行为的基础上,使传统意义上属于微观经济学的银行行为理论与传统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及政策结合在一起,形成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他提出信贷是异质的,并且经济运行是以信贷为核心的观点,对在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分析多元化的框架下探索宏观金融调控的微观基础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