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丧葬习俗是哈尼族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蕴含着哈尼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展示着民族之魂.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从哈尼族的道德生活史、社会伦理关系、对生死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演绎着哈尼族深厚而丰富的伦理意蕴.从道德教育的方式看,研究哈尼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馨 《人民论坛》2015,(5):181-183
哈尼族古歌是记载哈尼族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了解哈尼族历史传承、文明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哈尼族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古歌不仅是是哈尼族在历史迁徙中创造的文化结晶,也渗透着哈尼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在欣赏哈尼族古歌时,要通过古歌去探寻哈尼族先民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4.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6.
提高哈尼族素质的支点在女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我国境内仅在云南居住的就达125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都聚集在滇西南以哀牢山脉为主的山区。而环境条件的限制,整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许多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注重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在当前,应把处于低谷的哈尼族女子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支点,认真抓好。哈尼族的女子教育是较为落后的。1992年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概况》里指出:云南省女童入学率84.4%,没有入学的女童绝大多数是山区少数民族。又据云南省1987年10%的抽样调查,哈尼族的妇女…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迁徙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迁徙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以往哈尼族迁徙研究多以族源氐羌北来说为理论基础,以本民族口述史、汉文史料等为依据,清理出哈尼族由北向南的历史迁徙线索,对口述史中重要的迁居地名做了一定考证,对迁徙时期、涉及族群、迁徙影响有所关注,对迁徙原因偶有提及。但是,目前哈尼族迁徙研究成果零碎松散,很多观点的提出缺少深入、严谨的历史学论证和有说服力的论据,研究视野需要拓宽,新的研究内容有待开启。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审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哈尼族梯田文化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梯田作为祖先的遗产,是中国梯田的优秀代表、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它不仅是哈尼族和当地其他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还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传承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正>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中就已记载了包括哈尼先民在内的“和夷”分布在自雅砻江流域以南的广大西南地区。至迟到唐代,哈尼先民已进入红河地区。红河南岸哀牢山腹地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梯田内封闭的农耕生产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得红河哈尼族社会中保留了大量原始文化遗存。造型文化即是这一原始文化的形态之一。哈尼族造型文化由原始工艺美术、器用文化、建筑艺术(环境文化)组成。在这种造型文化中,实用原则、宗教内涵大于审美的形式法则,审美的形式法则较为初始、朴稚。在形式因素、造型特征之下呈现为隐层的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成因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05-109
哈尼族梯田文化是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以梯田为主要物质载体、以梯田生产生活为核心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其内涵丰厚、独特,其成因有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因素,其特点可概括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分布广袤、景观壮丽,天人合一、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共有五十五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其余散居在墨江、普洱、澜沧、江城、元江、新平、勐海等县。哈尼族有哈尼、雅尼、卡多、碧约、爱尼、豪尼、和尼、哦怒、多尼、卡别、罗别、罗梅等自称和他称。解放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哈尼族。  相似文献   

14.
王谦  李凯冬 《人民论坛》2012,(5):120-121
甲寅村和洛恩村是云南省红河县的两个哈尼族村寨,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但其发展水平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上。通过对两个村寨妇女在生产劳动、婚姻家庭、宗教祭祀和政治参与中的角色分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现代化进程中哈尼族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是云南省古老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共约九十八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无量山广阔地带,其语言系属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若干繁杂的支系,自称他称和互称有哈尼、爱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叶车、白宏、罗比、腊米、罗美、各和等三十余种,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史籍记载的哈尼族名称有阿泥、窝泥、斡泥、  相似文献   

16.
正哈尼族在元江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初唐时期就迁移至此生活,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解放后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为直过民族。哈尼族是元江县人口最多的民族。元江县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本县境内的羊街、那诺、咪哩、羊岔街、东峨、因远六个乡镇辖区内,其分布地区地处边疆,山高谷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缓慢、很多思想、文化都停留在解放前或者原始部落时期。此次进行调查的哈尼族聚居区那诺乡地区,是一个一直以来被社会关注较少但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少数民族聚居  相似文献   

17.
一哈尼族是个有众多节日的民族。其中重大的节日就有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龙节、尝新节、“里玛主”节等。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由于山区造成的差异,方言土语的不同,支系的繁多,就使得各支系过节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乃至节日本身都不尽相同。但是,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基本相同的,“六月年”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哈尼族的“六月年”,云南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是该民族一年一度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18.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在红河流域哈尼族中广为人知的传统史诗,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迈越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至今还活在广大哈尼族人民群众之中。然而,以文字形式固定并出版,这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我相信,这部史诗将会以它对历史陈述的庄严感和亲切感,引起广大哈尼族群众的重视,更会以它所包涵的科学的和文学的价值,引起中外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笔者想借这首诗的出版,联类一些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同其他民族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给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语境下,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哈尼族文化传播机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结合。首先,体验式传播与媒介传播、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如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开办少数民族文化展览;虚拟媒介传播如数字化网络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论哈尼族的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哈尼族的禁忌与习惯法的考察入手,来探索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中,法律怎样发生、演进和买施。作者认为:早期法律是沿着从禁忌到习俗,再由习俗到法律的轨迹发生的。哈尼族在历史上借助汉文字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习惯法,进而缩短了与有文字民族的法律在形式上的差距。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在允许保留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改造传统法律文化,以创造适应法制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