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努力提升其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我国要积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原创,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建设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在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推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未来我国金融科技可在拓展"一带一路"服务范围、推行国际化金融科技服务理念、提升国际化金融科技服务能力、打造多元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营建良好的金融科技服务生态化发展氛围,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寻求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加强国家间全方位合作的"金钥匙"。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融通的同时,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有力抓手。我们应弘扬主旋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墙;规范产业市场,创新文化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交流是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部署。文化传播交流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实现国际间合作互信,提升我国形象和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文化交流辅助,通过共性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心理障碍,从而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要坚持文化的多维度交流、洞悉商机、把握发展政策,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优势,但其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能否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大的投资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能否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潜在的政治经济风险因素建立起有效的化解机制,以及能否切实提高对金融和对外投资的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勾画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新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交通运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加强互联互通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带动,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对于改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中西部内陆地区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可以突破"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障碍、贸易壁垒和文化隔膜,增进"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到走深做细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也要求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未来,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我国应该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合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让我国在文化繁荣的带领下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国际化人才的推动。高校外语文化建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高校国际化办学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外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标志,是需要聚全校之力,共同谋划,深入开展的全面的综合性工作。不断探索外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助推器,也是实现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外语文化建设,有助于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高校应该统一认识,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制定合理的机制和政策,搭建实践平台,营造国际化校园的氛围,强化外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国际化校园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际合作范围持续扩大,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提升。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确立为未来合作的主线"。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共建"一带一路"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是共建的主体,也是永葆"一带一路"建设蓬勃生机和推陈出新的关键。(1)其中,涉外警务人才是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安全稳定的主力军。涉外警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重要的一种新兴警务活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广西区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广西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开放步伐,充分挖掘壮乡特色文化优势,重点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力作。积极开拓广西文化走进东盟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深化广西文化产业走进东盟的战略内涵,把握该战略的核心目标,认识其社会价值和明确其基本路径;其次应拓展广西文化产业走进东盟的战略外延,推动文化产业业态拓展、区域拓展和国际拓展;再次应创新广西文化产业走进东盟的战略形式,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创新、渠道模式创新和支撑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具有中国特色、表达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诉求的海洋文化,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唐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因此,深入挖掘唐宋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基因,考察其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洋文化的方式与途径,对于探究中国海洋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优化海洋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缩小与世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乃至将我国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海洋强国,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推动"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要充分挖掘现有文化产业优势,精准定位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及亚投行的设立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应当抓住亚投行设立的机遇,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交流,积极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政治条件,并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进一步促进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提升实体经济的实力。坚持循序渐进的道路,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有计划有智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挑战,为此我国需要发挥国际精神,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要转变大国话语,与友国建立互信关系;要健全文化输出机制,以宗教文化为纽带,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东盟文化中有诸多广西元素,如广西合浦是我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和主港、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广西华侨华人为发展和保卫东盟国家的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这是广西积极参与南海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并以此为契机确立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化金融是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借力金融、两者相互融合发展的一种产业金融创新活动。在中央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方针和政策指导下,上海文化金融创新走在泛长三角前列,江苏、浙江、安徽文化金融创新积极开展,共同支撑泛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振兴和繁荣。今后,泛长三角要借力上海自贸区建设,推进泛长三角文化与金融融合的合作和联盟创新,提高文化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促使泛长三角文化金融领先于全国,壮大长三角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泛长三角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发展,代表中国整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国力论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对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我们的文化名牌产品,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既要通过"资本引进"的方式,推动本国文化产业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也要通过文化产品出口的方式增强其文化价值。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需密切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资本引进"和优质产品出口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