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舍娜莉  何颖利 《人民论坛》2013,(11):156-158
针对传统发展中的生态缺陷,文章倡导科技生态化转型,同时从生态化发展的角度论述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现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实行绩效考核,即将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推进.为此,我们应加大对于公众进行科技生态化以及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强化我国在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上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泉 《思想战线》2005,31(5):1-5
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破解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重视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本积累,以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增强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节约型社会,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经济学中引进"文明"概念,包含"文明形态"和"文明类型"。世界呼唤生态文明。人类要争取从工业文明形态转向生态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展现了文明形态转换的图景。文明形态转换的起步是绿色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产业结构生态化、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思想观念生态化、管理制度生态化这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都有政治经济学问题。向生态文明形态转化,需要行为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两个条件。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集中在三个领域: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人的发展。理论界提出"生态人"概念,与"经济人"概念相对立,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严峻社会形势、政治系统生态化要求日趋强烈带来的生态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过程和行政活动的生态化转变。生态政府与生态行政是生态政治实践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目标,也是决定生态社会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生态政府与传统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人类社会内部事务管理的局限,将管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之一,将生态责任纳入自身责任体系之中。实行生态管理是生态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生态行政是政府履行生态职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艾靓 《理论月刊》2006,(4):80-82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生态化思路,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证了科技生态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认为要依靠科技生态化来合理开发与利用西部优势资源,指出只有立足于科技生态化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因其生态功能而蕴涵着生态价值.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单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背离.需要探讨造成生态价值背离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原因,实现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回归,确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范式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地方立法生态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生态主义立法原则,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取向完善地方法规的体系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创新的原则及价值导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荣贤  吴以桥 《求索》2011,(11):97-99
创新主体“理性生态”和谐化、以人为本、成果的生态化、炯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消费的生态化、公众的协调合作等应是适应科学化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原则。观念形态的价值导向机制构成主要包括“理性生态体系”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科技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欲使技术创新符合科学化发展要求,应从人们的理性生态家园、科学技术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入手。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围绕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的真实需要与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生物多样性伦理和建构保证生物安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树立人类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倡导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建设并重的生态治理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观,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1.
正发展生态经济关键要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筹起来,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此,我区实施新兴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生态种养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水环境改善建设、大气环境治理建设、土壤修复与改善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态城镇建设等生态经济"十大工程",把发展生态经济落实在工程和项目上,加大项目储备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生态经济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但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落后。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传统生产力亟需转型为新型生产力,而旅游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三个维度的作用力充分说明了旅游生产力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型有效生态生产力。具体分析中,从资源要素转化、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及产品生态化四个方面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临安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部署,以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符合临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一、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  相似文献   

14.
第五代通信技术(5G)的成熟和逐步商用,必然成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及必要因素。智慧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新物种,不仅意味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必将是人类科技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社会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基于万物互联的高度数字化、集成化和生态化是智慧城市的标志。而要实现万物互联,5G通信技术所实现的的高速率、高带宽和低延迟是关键基础,而要实现高度数字化、集成化和生态化,就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城市大脑。谁先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推进先机,谁就掌握了新一代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正派潭、小楼、正果三镇是广州远郊增城区北部的三个生态城镇。本文通过分析增城区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现状、功能定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规划调控下的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历程,结合新常态下北部三镇的功能发展定位,提出北部三镇区域生态化发展对策。一、引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生产力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建立在树立尊重自然和责任消费的观念,发展生态化人文化的科学技术,进行生态立法与开展国际合作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生态文明法律不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不健全、生态保护意识不成熟、生态文明社会机制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发展生态化的经济模式、树立全民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完备的生态保护社会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将生态文明贯彻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以制度保护生态。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可从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经济制度、经济行为三个维度来设计具体的融入机制: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的生态化——生态经济观的确立;经济制度的生态化——经济政策、评价与生态价值的融合;经济行为的生态化——多元主体的行动优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技术创新必须契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提出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单一 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在认识上的误区,正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问的紧密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首先应 该是一个观念的转向,目标的转向。在实践上要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哲学思辩。"两山论"作为生态文化的内核,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牵引性和长效性作用。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内核的生态文化,应该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的财富作用、政策制度的导向作用、生态科技的转化作用、文化氛围的推动作用、环境友好的普惠作用,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治理理念生态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自觉,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普惠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