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前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实践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所取得新成就的理论体现;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应然反映。  相似文献   

2.
韩宇 《传承》2012,(9):20-21
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关系着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仍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被新的理论所代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改变其在人们心中的"洗脑"标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逐步形成的,这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国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四个全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容解读"四个全面"能够为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提出一些科学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根据我国社会特点和实践要求,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它阐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核心和基本要求,更新了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根据我国社会特点和实践要求,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它阐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核心和基本要求,更新了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覃胜业 《传承》2013,(6):86-87,116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国存在的突出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95后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积极推进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重塑广大青年的政治理想,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握9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是引领青年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统地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广阔舞台。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社会矛盾论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和改革动力论、再到"三个代表"是力量之源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和合学等理论的哲学视阈下,探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此生态智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展现了逻辑推理和实践相统一的和谐图景。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生态智慧的分析,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向和目标上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学思想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不同的理论主旨和不同的问题域.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科学认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过程。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得到坚守、创新和发展并不断中国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农村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中国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覃胜业 《传承》2013,(4):86-87,116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国存在的突出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理解人类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钥匙,也是分析一个社会运动发展是否合理、进步和科学的基本尺度。民族的发展进程就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科学地分析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实际,才能实事求是地把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真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包含了民富国强、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和和平崛起下的富强等五个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用中国的发展成就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包括总结提炼中国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耦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新境界的内在原因。"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总结,蕴含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唯物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全面"促进党员干部个体信念和行为与党的宗旨一致,缩短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指导原则的时空距离,它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来源、理论演变、理论主张以及政治实践上展现出"红"(社会革命)"绿"(生态运动、生态革命)结合的旨趣。它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论,既推进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深度,又给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国际共运;没有列宁主义,就没有俄国的十月革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新成果。有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我们定能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国际格局巨变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帮助读者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本刊特组织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学习体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