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价值观即人们对生态环境自身价值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的看法。由于生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次调查从生态内在价值、经济发展与环保关系、生态消费、生态权责意识四个维度对当前公民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得出当前公民生态价值观现状为:公众普遍认同生态内在价值但强度微弱;公众普遍认同"不该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但面对经济发展观念呈现摇摆性;适度、健康、环保的消费观是消费领域的主流观念;在环保权责意识上,抗争以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益是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5.
学生行动主义(Student activism)是西方社会的一个专有概念,特指学生主张以行动直接对某一有争议的问题表示自己的看法.这一现象可以是一种信仰,也可是在这种信仰指导下的社会行为.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行动主义的性质极为广泛,所引起争议问题的特点决定了行动主义的色彩,而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政治性行动主义.  相似文献   

6.
邓蕾 《青年探索》2015,(1):100-104
关注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有效描述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变化趋势,且能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提供依据和方向。实证研究表明,都市青少年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且已认识到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但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他们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女性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高于男性;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党团员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以沟通行为理论对英国宪政进行重新理解,英国协商式民主宪政在结构范式上是程序主义的,其观点主要基于三方面英宪是一种重在建设性、平衡性的政治沟通共识程序;在行动主义的程序宪政框架中为诉诸议会主权提供辩护;在程序宪政机制中实现的是一种程序正义的动态权利观.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李水金认为,公共行政是一种美,是一种崇高的灵魂之美,它和建筑、音乐、艺术一样,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公共行政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建设,有助于公共官员的文明执法,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的质量和美感。从审美价值看公共行政:1·形式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外观设计、结构设置及人员形象上等方面的形式之美。2·行为之美。表现为:行政行为中的文明执法;在行政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在行政行为中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实行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公民对公…  相似文献   

9.
谢凯 《当代广西》2011,(24):44-45
"绿色学校"的称号是对一所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肯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使他们环境认知、环境意识以及环境行为方面得到真正的学习和培养。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全港中学生对世界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并探讨如何把青少年培育成为"世界公民",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了"谁是世界公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中学生普遍不留意国际新闻,关心世界的氛围淡薄;对世界性问题知识多、行动少;对改善世界性议题的参与局限于环保,缺乏关注并支持世界和平及尊重多元种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生态自觉程度将直接影响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从而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应培育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完善自觉的生态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2.
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演进与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求索》2010,(11):158-160
司法能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它是伴随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司法哲学。司法能动主义是指一种允许法院在不遵循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发现立法的违宪行为,以司法判决的方式来保障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司法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司法能动主义就饱受争议,即便如此,在这种司法哲学观指导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权的运用,保障了社会公民之权利,维护了市民社会之正义,促进了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然而,对司法能动主义的运用,必须自觉保持司法克制,防止司法能动主义滥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这样才能实现司法能动主义保障社会正义之职能。  相似文献   

13.
身影     
廖晓义获评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5年12月28日晚,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当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宣布:社会公益奖获得者是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会对她的评价是:“关注环保的人很多,但她是细节大师。她擅长从生活方式的微小缝隙里勘查出浪费的黑洞,让最大众的消费转化成最有效的环保行为。”至今,廖晓义回国创办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已十周年。10年来,她拍摄了环保专题片100多部;发起了“绿色社区”,“绿色生活”,“绿天使”等公民活动:组织了“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建立了面积为2800亩山地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在全国推广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也是她首先发起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诉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民事诉讼领域,无论是私法诉权说还是公法诉权说,都是将焦点集中于公民的个人利益,这是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的公民观在诉权领域的体现,在个人主义公民观念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制度上都是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行为的公益性,在公共行政领域,具体的个人利益往往与抽象的公共利益相互纠结,为个人利益斗争的同时也是争取公共利益的过程,公法领域的诉讼往往与公共利益有着某种关联.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公民体现公民美德、彰显权利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合法行动.  相似文献   

15.
公民作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其主体意识的提升对于推进环境治理共享共治,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革新公民生态意识与约束公民生态行为,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培育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水平不足而产生的主体困境,公民环境治理意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带来的实践困境,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大环境不成熟而导致的社会困境,生态教育与环境治理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教育困境等。培育和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需要转变其思想认识,养成生态道德;需要强化制度型构的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关注环境治理实践,提升公民参与治理的获得感;需要加强生态教育的力度,推进公民环境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新庚  曹关平 《求索》2014,(1):81-86
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关于公民生态行为的规则或准则。建构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事关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公民素质的优化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至少包含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法律规范、生态日常规范等三大方面。应准确把握其具体内涵与建构逻辑,即生态道德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体系的基础性因子,生态法律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保障性因子,生态日常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养成性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16,(1)
正一、环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亟待重视解决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多年努力,梁子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管理体制等问题,梁子湖生态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生态环境退化仍未能有效遏制;二是政府对环保补助财力严重不足,一些非常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无力开展;三是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欠账多,跟不上自然保护建设要求,梁子湖独特宝贵的资源自然——湿地也未能成为国家级保护区;四是湖区  相似文献   

18.
<正>环保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每位公民积极参与,需要汇集更多平凡的力量。这股"平凡之力"犹如涓涓细流,但万千汇聚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环保之力,聚沙成塔、涓滴成海、积木成林。一个普通人,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从"打鸟大王"变身护鸟达人的洪湖农民;每天早上6点到长江边上捡垃圾的时尚造型师;奔赴全国为珍稀野生动物摄影"立传"的媒体人;为了环境监测倒在实验室的科技骨干……6月4日,第五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揭晓,7个集体和8位个人获此殊荣。在这个全省层次最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奖项上,  相似文献   

19.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利益,这使得生态治理无法单纯地依靠市场或者政府,而需要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对湖北省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案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发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趋向多元化;多元治理主体间开始互动融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作为核心行动者并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虽然开始参与到生态治理中但发挥作用不明显;多元主体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态治理的整体效能。为破除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困境,需要建立生态治理的专业化机构以更科学的方法协同好政府内部的治理行动,建立市场化的生态治理机制进而协同好政府与企业的治理步伐,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以协同好公众、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生态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