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正留仙峰,位于邵武和平古镇西北部,距邵武市区60公里,与泰宁交界,海拔1400多米。它是原生态的风景山,峰顶有座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寺庙,寺庙不大,两进厅,中间塑一尊观音佛像,但名气大,古往今来慕名而去者络绎不绝。之所以名气大,我想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更有它的传奇故事。据传,太极宗师张三丰一度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文化名城福建邵武,素有"铁城"之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位宰相、7位兵部尚书、271位进士,是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里、世界黄氏宗亲寻根谒祖之地。这是邵武的历史印记。休闲养生福地、福建最美县市、闽北工业重镇、山水园林城市等等,这些则是邵武的现代标签。全市人口中,本地人、本省人、外省人各占三分之一,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让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成为福建省山区改革开放中最  相似文献   

3.
古道 《福建乡土》2013,(1):24-27
一代太极宗师张三丰闻名遐迩,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现今,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对他的武当太极拳所起到的强身健体作用崇拜至极。关于张三丰这个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出生地,许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权威的说法。无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6)
正记得贫僧还是儿童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人问我:"你是哪家的孩子?"我说:"万福新村的。"我父母的故居就在万福村。到了扬州,人家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告诉他们:"我是仙女镇的人。"到了南京,出家以后,经常有人问起贫僧哪里人?我说:"我是扬州江都人。"后来有因缘到了其他省份,每当人们问起贫僧哪里人?我就回答他说:"我是江苏人。"四五十年前,贫僧周游  相似文献   

5.
正邵武上官家族是邵武历史上一大望族,号称"天下世家"。邵武上官家族是唐代上官仪的一支直系后裔。据《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一《源流·闽邵和平上官仪祖支派》,上官仪第6代孙上官偕,"元和四年(809)以进士为福州户曹,卒于官,子孙因家于闽",上官偕幼子上官丁道"始迁邵武",上官丁道的长子上官岳"敕封孝廉方正,始迁和平上乡"。上官仪第9代孙上官洎,"岳祖四子,字用恒,号惠安,居和平。唐末为  相似文献   

6.
甘国宝是哪里人,历来说法不一,除屏南县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古田县人,理由是甘国宝出生时,古田和屏南是一个县,他25岁那年,屏南才从古田北部诸乡分置,而他7岁时,就迁居古田长岭村。另一种说法是福州人,理由是他17岁就搬迁到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并在那里中武举接着中武进士的。这两种说法不能说都没道理。我想,是否可以这么说,甘国宝生在屏南,长在古田,成才在福州。  相似文献   

7.
碎铜茶     
正近年来、"邵武碎铜茶"名噪海内外,成为邵武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央电视台热播,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专访,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上下集联播。年前,国家质检总局又正式批准对邵武碎铜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要说谁与碎铜茶最有缘,答案肯定是留仙峰寺的老和尚释云峰法师。释云峰法师,俗名梁善应,出生于1924年,邵武和平镇坪上村人。5岁时父亲亡故。他从小就不吃荤,更不杀生,心地善良,看见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8)
<正>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柯承亨日前表示,当前两岸关系虽然低迷,但仍乐观看待。作为蔡英文当局智库的"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的许信良稍早也说,他对两岸关系很乐观,不认为两岸关系会一直坏下去。但这些说法会是真的吗?两岸关系的倒退,早已成为蔡当局不获民众信任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两岸关系能在短期内有显著改善,必有助于蔡英文的支持度,但欲达此目标,必须  相似文献   

9.
近来忙里偷闲,往访福建,历时23天,行程2300多公里,福建九个地市走了八个,足迹遍及闽北、闽中、闽西、闽南、闽东。一路写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可聊慰旅居海外者的思乡之情,则幸甚。邵武,注重城市形象从北京到邵武,坐火车要近30个小时的旅程,感觉上邵武离北京真远。邵武地处闽西北,始建于260年。邵武全市遍布文物古迹,有古建筑、石造像、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邵武人说,他们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很有希望获批准。邵武人注重自己的城市形象,推行了让邵武大街小巷能在夜晚亮起来的星光工程、让邵武保持干净整洁的美容工…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已由强调"国际性"和"国际联合",转变到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这标志着在"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已转变成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战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这一转变,既是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逼迫"的历史必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客观需要.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变?为什么说现行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发展?这条新战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在哪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此文所陈管见,仅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0,(4)
正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却得不到正确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相似文献   

12.
齐夫 《楚天主人》2013,(7):49-49
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几千年前提出来的问题。人,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明知自心?或正因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道出了"自知之明"之稀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感叹:"此天亡我也,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笑对死亡,自刎乌江。一代枭雄,在  相似文献   

13.
走出“高质量教育”迷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法国人说,"让学生懂得生活"。英国人说,"不要让学习成为学生负担"。美国人说,"不要试图让学生记住你传授的全部知识"。中国人一般会说,"学生学习成绩好,学校的升学率高"。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教育界多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我不敢断言诸葛亮这样的主动申报财产的典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但起码可以说,这种典型是极其罕见的。他为何敢于这样做?诸葛亮这类申报财产的典型,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来看,有关历史,涉及到四个重要问题:到底有没有客观的历史?到底有没有历史规律?历史有无意义?到底什么是历史?历史的真相就是人性的真相,它有它的客观性,当然不是绝对的客观性,而是渗透了主观性的客观性。历史有规律,但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自由的规律。历史学就是人学,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人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又要发展到哪里去?历史学的意义在这里。历史就是人,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有历史的,而动物是没有历史的。  相似文献   

16.
吴钩 《同舟共进》2015,(2):82-84
【梁启超家乡的"乡自治"】古代中国有"社会自治"吗?一部分人认为有,因为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县下面的广阔社会基层,悉由民间自治;另一部分人坚持说:传统社会没有自治,切莫夸大"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今人的论断,有时难免带有想象与偏见,笔者觉得还是那些在传统社会生活过的过来人的描述更为可靠。民国人蒋廷黻曾在口述回忆录中讲述了他家乡——湖南邵阳县的基层治理:邵阳县"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但"广袤的辖区  相似文献   

17.
道德在哪里?     
有个孩子问他的父亲:“人们都说要讲道德,可道德究竟在哪里呢?”这位父亲说:“道德是个看得见也看不见的东西,既在人们身上,也在人们的心里。这个回答很有趣,道德究竟在哪里呢?有时候,人们觉得它无处不在,也有时候,大家正急着用它,可它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个说法在网上流布甚广,许多人写文章都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但又有人考证过,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汤因比并没说过此话。不管汤氏是否这么说过,此话的广为传播,倒也说明"生活在宋朝"确实能引发众多共鸣。换成"我愿生活在朱元璋时代"试试?看多少人会响应。事实上,不少名人都表示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政协公报》2011,(7):37-37
<正>不久前,《文艺报》刊登了贺龙之女贺捷生的文章,回忆了贺龙与周恩来交往的一段往事,现摘登如下。上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上学。有一次,父亲同我谈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患难之交,突然问我,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张嗥如吗?我怎么也答不上来。这似乎在父亲的意料之中,他马上说,张嗥如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师,蛮有学问的,也蛮有骨气。然后父亲说,那是在民国初年,张勋复辟帝制,给所有希望国家进步的人泼了一瓢冷水,张嗥如公开在报端上发表了一  相似文献   

20.
难忘两所屯     
正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一"所"是曾经生意红火后来却"自取灭亡"的工人诊所;另一"所"是臭名昭著的公共厕所,不过现在,它已经干净无臭、堪称星级了。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家住在哪里?我绕来绕去讲不清楚,直到有一次开了窍,灵机一动,便说: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这下好了,别人一听就明白了。以后,我就沿用了这样的说法。这里说的"两所屯",一个是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