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霞 《岭南学刊》2011,(3):85-89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表现为周期长度不一,由短周期向中周期演变;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不一,波动幅度逐步缩小;由古典型为主导向增长型为主导转变;封闭型波动和开放型波动两种情况,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由非同步性向同步性转变。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在于社会供求矛盾、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经济管理部门,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发展周期规律的考察,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经济运行晏艳阳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体制而存在的普遍现象。某些经济促动因素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某些经济制动因素可能超越其促动因素的影响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因素的交替作用,使得国民经济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效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 《求索》2011,(2):17-20
本文提出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构建了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建立了超额人均收入等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把有效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我国有效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及其对长期趋势的影响,指出了有效经济增长周期与一般意义上的实际经济周期的区别,进一步说明了超额人均消费、超额人均投资对有效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客观的经济现象。但由于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国情,又使各国的投资周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那么我国的投资周期有什么特点呢?通过下图我们进行比较、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已经走出周期波动谷底,开始进入周期性回升期记者:在刚刚过去的199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由回落转为回升的发展状态。您认为,这种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是经济短期的偶然波动,还是经济开始进入回升期的表现?张立群: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地...  相似文献   

7.
锐词     
《群众》2019,(2)
<正>逆周期调节这是一种宏观审慎政策。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熨平经济运行中过度的周期性波动,并降低由此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上行时"及时刹车"避免经济过热催生泡沫,在经济下行时"强力助推"阻止经济衰退陷入萧条,减少由经济剧烈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有利于经济稳健运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8.
事物发展变化的周期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台湾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周期惯势波动规律,呈现出一个波浪式的演进过程。探讨这一周期性波动,对于认识战后台湾经济增长的历史积累过程,把握其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台湾经济波动的型态与特征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规则地连续反复地出现上升和下降的循环运动。进一步描述,就是经济运动不断经历高涨、衰退、低潮、回升、高涨这样的循环过程。经济发展的循环波动,在理论上又被概括为经济周期。一个经济周期是由一个扩张期和接下来的一个收缩期所构成。例如,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包含着由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再至高涨的循  相似文献   

9.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一般而言,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均称之为失业者。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失业分为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两类: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是直线发展的,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总需求不足而造成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非自愿失业。自然失业是由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相似文献   

10.
建国44年来,我国经济并非总是平衡协调发展的。除去最初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历了多次从高涨到低落交替的周期波动。 而1958年至1962年、1963年至1968年、1969年至1972年,这三次波动导致的生产比例关系遭受破坏的程度和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的震荡,都大大超过日、美、英、法、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期的经济状况。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经济周期波动是我们熟知的。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也发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波动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波动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改革开放前后波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当前正  相似文献   

11.
丁元竹 《人民论坛》2012,(16):42-43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现实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需要考虑它们的国际背景经济波动使社会矛盾凸显2011年至今,世界和国内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频发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一是经济波动会造成社会失序。  相似文献   

12.
<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循环,它是经济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扩张与收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波动循环的必然结果,一般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的扩张或收缩之际,即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  相似文献   

13.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是向下的周期性波动状。以70年代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为分水岭,战后西方经济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前一时期即50—60年代,为高速增长时期,后一阶段为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其中70年代为停滞膨胀阶段。80年代的特点是深刻的经济危机继之以经济的低速增长。从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发生多次经济危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7—1958年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3.9%;70年代初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3.5%;1974—1982年危机,低谷经济增长率为-0.03%。西方工业国的年经济平…  相似文献   

14.
投资是影响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增长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投资非平衡的剧烈波动,能够迅速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诸如物价陡然升降,物资供应失序,现有生产能力一张一弛,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国民经济效益低下。由于投资是深嵌于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内在因素,如果单纯从投资规模来研究投资问题,则不太容易挖出周期性投资膨胀的根子,同时也很难彻底解释投资膨胀的危害。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经济系统的投资供给和需求出发,考虑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联动的角度探讨投资非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之所以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指引。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视角,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传玉 《青年论坛》2013,(6):120-125
回顾分析1929年大崩溃、1980年代末日本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现每次资产价格泡沫的过度膨胀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信贷扩张;而信贷急速扩张的背后,则是长期繁荣所形成的大众乐观以至疯狂情绪.这意味着,应该从更长远的政策视野推进宏观金融调控体系改革,构建金融和实体经济双稳定框架,以降低实体经济、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同周期性所引发的泡沫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胡鞍钢 《中国减灾》1991,1(3):23-27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彭建刚  周雨  邹克 《求索》2014,(4):57-61
基于“行业景气轮动”与宏观调控视角,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行业贷款违约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贷款违约慨率具有顺周期性特征;由于存在“行业景气轮动”现象和政府宏观调控,下游行业的贷款违约慨率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而上游行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宏观经济波动中,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关注下游行业贷款违约慨率的波动情况,防止某些行业贷款违约慨率过高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从行业贷款分布角度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9.
陈放 《重庆行政》2018,(3):72-7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而解决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防范金融运行的顺周期性风险问题。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着实体经济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或效应,而顺周期性增强就意味着金融运行的风险增大。中国作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事实分析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下降缓慢,居住消费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波浪式周期性波动,文教、交通、医疗三类的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由生存型消费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但农村居民现金的相对不足制约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因而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倡导新的消费观念,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