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邓小平不仅从本质上描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从公共关系的角度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追寻世界和平、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走共同富裕之路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共关系思想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共关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是:世界和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潘玥 《前沿》2009,(6):134-13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可数儒家文化,本文从儒家文化着眼,从公共关系着手,较深地研究了儒家文化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最后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及时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化,反映了国家追求“软实力”的意识。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关系到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和谐的把握效果。社会学范畴中的和谐社会,是指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一般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来考察社会条件和机制趋向合理。在人际关系方面,关注的重点是形成融洽的人际环境。要求加  相似文献   

4.
陈运普 《理论月刊》2007,1(12):131-133
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我国传统人际方面比较忽视公共人际关系,在对外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整体人际关系又在走向"滑坡"。这既有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理解的片面性,又有教育、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加强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道德控制机制,注重公共人际关系研究,它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晓兵 《前沿》2011,(8):137-140
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借鉴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人际关系和热爱自然意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与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具有极大的理论相容性、实践指导性和操作的可行性。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公共关系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开拓公共关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轶鸥 《传承》2008,(2):59-61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政文化建设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立、完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的形成;能促进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良好道德精神和人际关系氛围;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能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局面形成。我们应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政文化建设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立、完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的形成;能促进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良好道德精神和人际关系氛围;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能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局面形成.我们应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亲和力是指以人的心理沟通和情感融合为前提,以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为基础,在实现社会价值目标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良性互动的一种最佳人际关系状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培育亲和力入手,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玉华 《求索》2010,(7):79-8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滋养。在孔子划分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处处透射出了和谐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王彦智 《青年论坛》2007,2(5):90-91
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谐学校的构建必须把德育作为和谐学校构建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和谐学校构建的关键、培养和谐人格作为和谐学校构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余晗 《公安教育》2008,(1):23-25,36
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作为公安机关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警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以良好警风促进警民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警察与社会各界的新型公共关系,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良性互动,找准公安队伍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结合点,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规范行为举止,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综观古今礼仪,其特征有三:即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多样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重新审视礼仪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礼仪的伦理价值的梳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善的和谐,这种和谐对陶治、熔铸人的性情,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方式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5.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黄玮琍  刘丽琴 《传承》2006,(7):30-31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情社会与理性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情社会转变为理性社会是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必然.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制度理性着手,构建法理型的制度体系.法理型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来自基于经济理性的自由竞争和交换,在其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利义务关系.传统人情社会本质上注重忠诚、亲疏远近等人格化的情感关系.与人情社会相比,理性社会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和革命性,而人情社会则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传统性.只有法理型的制度理性扬弃了人情社会的制度非理性,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制度目标,和谐社会也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琳 《淮海论坛》2008,(1):33-33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这是对中国国情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科学而准确的结论.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谐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我们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一条实现国富民安的有效途径。作为为国家安定、人民乐业而保驾护航的人民警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应该体现在如何在新时期创建警察良好的公共关系环境,并进一步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纲领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王国峡 《前沿》2008,(6):133-135
价值观冲突是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价值观的冲突直接的导致价值的失序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整合其他社会思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使价值观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核心和行为方式;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强化社会主体对主体价值观的认同;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建设,实现社会文化内核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