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红艳 《传承》2008,(24):38-39
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当是造成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但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又必须要依靠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发挥。我们应该坚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主体性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人与自然必将进入和谐发展的新阶段,从而最终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和谐精神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而必须遵循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从普遍的意义上讲,和谐精神包括民主法治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由精神与平等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精神发挥着导向、保障、凝聚、激励、环境营造及调控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云林 《求索》2007,(9):134-136
主体间性经营的宗旨是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个体主体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最终走向经营的“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经营是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经营的反对。  相似文献   

4.
黄雁玲  覃青必 《求索》2013,(8):91-94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道德主要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原则和规范。人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它可以给人和自然带来福祉,但如果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不负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身心的冲突与失衡。人作为主体性、有理性的存在,有责任为避免这种冲突与失衡,作出自己的道德承诺,从而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王焕亮 《新东方》2007,(3):39-41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1]。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王妍 《长白学刊》2008,(2):17-1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现代环境伦理以马克思的"类"的思想为理论原则,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人自身,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现代环境伦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生态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7.
加强环境公正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在代内公正、代际公正、人——自然的公正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加强环境伦理教育,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为保障,实现环境公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柏文  于文 《前沿》2011,(21):59-62
环境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背后更深层次隐含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要对人性进行反思,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具有一切生命体所共有的特征———物化生命,但也具有非人外其他生命体不具有的专属于人的特征———人化生命。实践的本质,便是使人与实践的对象进行本质交换,它使人化生命大放异彩,通过人与人,人与非人存在进行本质交换,实现本质上的和谐,最终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一种矛盾,主要体现为个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则是个人与自身和谐的体现.和谐的主要研究时象就是人.人在这里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和谐反映的是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和谐的事物符合人的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谢玉亮 《传承》2008,(4):40-41
和谐精神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而必须遵循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从普遍的意义上讲,和谐精神包括民主法治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由精神与平等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精神发挥着导向、保障、凝聚、激励、环境营造及调控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理论内涵来看,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旨,而其核心理念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互利双赢的思想.从实践方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由认识到行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既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革命",又是一场公民社会权的"深刻变革".这场革命和变革,要求人类由过去对资源环境的征服者,转变为对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维护者和尊重者.生态文明权益作为一种动态平衡的环境友好社会权,实质上是高级文明形态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权,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处的协调发展权.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众心理媒介疏导问题 (一)研究公众心理疏导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等维度.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异化劳动,劳动的异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深层根源。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的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从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上剖析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包括人自身的统一,比如单向度和全面向度的和谐统一;主客体或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丰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了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当今科技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探寻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以期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人类社会形成挑战。自然灾害是影响西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从伦理角度考量西部环境的现实,分析自然灾害使西部环境问题显现的原因与特点,从人与自然的视域考察环境还原的对策。通过对伦理的把握,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建设区域生态伦理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